魏伟爸爸  发表于 2011-6-1 15:19:29| 1570 次查看 | 0 条回复
     有画人从成都归来,惊呼:“那里的美术校外教育实在是高,神乎其技了。”我笑笑,反问道:“那他们的校内教育呢?美术的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区别在哪里呢?”
      有过来人惊叹:“现在的不少艺术赛,老师根本就指导不了,请的全都是外教。校外的越来越吃香了,校内的老师都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了。”我又问:“校外的艺术训练,难道要取代校内的大众化的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似乎越来越追求所谓的专业深度;而与之同时,艺术教材,又好像越来越不是纯专业意义上的教材。近期,有幸亲眼目睹了学生的“看片作画”全过程,对此有了一些认识。
      一、学校教育里的创作,要有广泛的创造气息。

      很明显,教材对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不会只着眼于某一点,偏好于某一方面,它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它是人文的,而不是机械的;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它是属于这样的一种创造:“相对于自己已知的、已看过的、想过的、做过的,发现了新的知识或发明了新的技术与器具,而对于别人来说并不一定是新的。”校外教育似乎更侧重某一单项的长时间的技法性训练,是一种单兵突进,创造意味的广泛性得不到彻底的体现。
       因此,学校教育里的创作,是丰富多样的,校外在某个单项上可以超越,却无法整体上突破。学校教育里的创作,甚至有领先于周边的可能。比如现在的一些项目,像装置艺术、多幅漫画等,校外一时还没有这样专门的力量跟进。

     二、学校教育里的创作,要紧密跟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学校最大的资源是什么?是学生。学生的群体智慧,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没办法具备的。在这当中,学生的创作可以最大程度得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最充分的进行。我们要追求教育意义上的创作,而不是主要追求专业水平上的超标竞争。有人说:“创新是新的,如果无意义,就不能算创造。”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即使是创造,如果不是教育意义上的创造,也不是学校的艺术教育。”
      那么,什么是教育意义上的创造呢?除了教材里安排的,还有一种,就是适合学生的。从学生的实际来看,初中、小学还是比较喜欢叙事类的创作,即创作中有一定的情景与情节,能某种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当下生活及他们的心声。教育的本真,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而艺术教育的本真,就是让学生美化自己。因此,基于学生实际的创作,往往会赢来学生的关注。

    三、学校教育里的创作,应该可以言说的。

     在中小学,只有得到言说,才更容易得以流传。办一些画展、摄影展,初衷是好的,但效果不一定明显,因为很有可能还没有在学生中间得以言说起来。而评论是言说的很好的方式,它可以让作品得到更多的人关注,也使作品得到了更多的解读。为什么文学作品更容易得以流传,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因为大家都可以评论它。
     然而,纵观现在的学校艺术教育,大家一味都说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受众自然是小的。而那些鉴赏的理论,都不适合生动的言说的,也就是没建立起适合中小学的艺术鉴赏教育理论。再加上片面追求高深的经典,离学生很远的所谓“绝好”,更使之应者廖廖。
     学校教育里的创作,最根本的就是要重视每位学生的多样性,发现他们不一样的艺术精神,回归学生,赢得他们的喜爱后,再加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