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igale [博士生]
5046 1
发表于: 2013-11-27 11:46:31
      清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全国广大汉族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另一方面又笼络汉族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为巩固清政权服务。清朝的文教政策,同样体现了压制与笼络兼施的政策。如清王朝建立不久,就在思想文化领域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并把它作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在学校教育中,清政府则强令以理学为基本教材,并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2 |- O$ I& l& `# m( k9 L- z
    清朝的学校教育! W4 Z3 P7 a& j* l( Z$ L
    清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承袭了明代的旧制。就官学而言,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此外,还有私学和书院
2 |/ ?1 d: W; Z9 c1 q4 N7 I    清代的官学体系基本上与明代相同。只是由于掌握政权的民族不同,在具体设置上也有些变化。 6 j1 T* a2 F. g
    (一)国子监 . b0 m. f  \& _
    清代的中央学校也为国子监。大概是为了管理和教学的便利,国子监在监官设置上,对明代作了一些改动,除特设一个管国子监大臣总管国子监的一切事务外,在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典簿的设置上,都是满族、汉族各设一人。学生来源也因民族范围的扩大而有所变化。其他比较大的不同有: . f0 {7 w% P' ]
    其一、国子监下再设八旗官学、算学,另有琉球学馆和俄罗斯学馆,招收留学生,但不常设。八旗官学包括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八学,各设助教和教习,其中助教:满族2人、蒙古族1人;教习:满族1人、蒙古族2人、汉族2人,额外汉族2人。学生由满、蒙古、汉族组成,亦因之分为三班,学习内容随本族。 . k% w6 b$ P# }% r' h
    其二、废除积分、历事法。清初国子监也实行积分、历事法,其基本原理同明代,但更详细。顺治十七年(1660年)罢积分法,康熙元年(1662年)罢历事法,后俱不再实行。 * e5 p8 g9 a, _8 T& V2 l( Z- Y% H  e
    其三、扩大教学内容。乾隆二年(1737年)根据刑部尚书兼管国子监大臣孙嘉淦的建议实施,令国子监生在学习应付科举考试的内容外,仿照宋代胡瑗的分斋教学法,明一经、治一事。其中所谓“事”指历代典礼、赋税、律令、边防、水利、天文、河渠、算法等实用知识。不过,此法虽在制度上有成文,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 Q7 s+ u* a- j; w! k* [    (二)中央其他部门附设的教育机构
6 H# H7 f, I8 x    国子监外,清中央其他部门还附设有一些教育机构,其相关情况如下: ; j' Y$ \7 i1 d6 m
    主管机构  学校名称      始设时间  教育对象      教育内容
$ {0 k* @/ k- \, L7 S    内务府   景山官学         1685年    八旗子弟       满文翻译、汉语、《四书》、作诗 8 _) b0 {$ R5 ?7 W. M$ g$ U* r
             鲜咸安宫官学     1729年    同上            同上,外有书法、射击   f) H" Z  ^; f8 L9 \
             蒙古官学         1747年    蒙古族子弟      蒙文经书、蒙文翻译等
6 U, s$ y; U- }$ @             回缅官学         1756年    在京回族学生    回文
; l: F% }1 E3 ^6 Z: ^$ ?2 w  d             长房官学         1696年    太监            汉语
# w6 e0 v$ j& H9 j3 Z( s3 B( v- r    宗人府   宗学             1653年    宗室            满文、汉文、骑射 ) @7 Y; n6 j: [( `3 U4 S7 m$ q
             觉罗学           1729年    觉罗氏子孙      同上 # t3 m) h2 `6 d$ U) Z% _* c  s& Y% [
    (三)地方儒学
% r9 Y  `  ~* Q4 ~- {    清代地方儒学的设置也与明代相差无几,有府、州、县、卫学。不过,清代地方儒学在管理上同明代有一个很大不同,这就是提学官设立的普及。
8 G' M! f4 }3 d, D3 u    清初,各省设督学道,督学道官挑选那些有进士身份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郎中担任。只有顺天、江南、浙江三地设提督学政,从翰林院官中选任。雍正四年(1726年),统统改称学院。学院官负责管理本省的学政事务,任期三年。
& ^# I5 t# \" a1 q9 C- {    此外需要提到的是,清代地方学校教育中有许多有特定含义的名称,往往容易同科举考试的一些名称相混。如:凡有资格参加地方儒学入学考试的人,统统称作童生,又称文童、儒童。地方儒学入学资格考试,叫童生试,又称小试、小考。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叫院试(清初亦称“道试”);由府长官主持的考试叫府试;由县长官主持的考试叫县试。考入地方儒学读书的,称生员,俗称秀才。童生进入儒学读书,称“入泮”、“进学”。生员在学,逢丑、未、辰、戌年的考试叫“岁考”或“岁试”,逢寅、申、巳、亥年的考试叫“科考”或“科试”。
4 ]  p, @# {% l. V$ \    整体上来说,官学作为国家教育部署的主要成分,它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显然要超过私人性质的教育机构。但是,官学教育中渗透着追求短期功利的行为,其课程设置、考试方法都围着科举考试转,学校在发展上缺乏独立的指导思想,则显然不是教育发展的最有价值的方面所在。从这一点来说,不仅是清代,从汉武帝建立太学时起,中国的学校就从未在精神上得到健全的发展。0 B9 l- m$ [7 I! Q2 j
    社学的功能0 t; i; w) t  Y9 \& ^
    清代在顺治九年(1652年)亦令设立社学,每乡一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因社学有名无实者多,下令严格审查,不合格的废除。此后因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京城崇文门外设立义学,五城各设小学,所以清代的儿童教育机构多以“义学”相称。而且,清代由官方设立的义学、社学等,国家每年都拨给一定的经费,教师免除差徭,学生也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 . ]& n  U2 w7 T6 G
    书院的兴衰9 `" w& [% Q" s- E* l
    入清以后,书院的发展亦先禁后兴。顺治九年(1652年),曾明令禁止私创书院。这一禁令,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 年)下令全国各地兴建书院才真正解除。不过,虽然在此之前书院之禁未开,期间如康熙时代,也不特别限制书院,故也有一些著名的书院被修复。雍正开禁之后,清代的书院飞速发展,但各地设立书院之权却把握在官员之手,并象官学一样,执行官学的办学方针,也获得由国家拨给的经费。
5 Y8 u/ p& M  K1 o5 n( ]  M    当然,罟纲虽密,亦有漏网之鱼。如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就是一个以倡导实学为宗旨的书院。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号习斋,是清初颜李学派的创始人(李为李?,字刚主,号恕谷)。1696年受聘主持漳南书院时,曾按照他的思想对书院的办理进行了规划。其中心内容,可以用他写在书院习讲堂上的一幅对联归纳之: ) U' y, j, l" O. T$ Y
    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 ) m: r. Z( J/ B
    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
* l* {& D+ z% Y: Z# a! Y. s) \; [    意思是:承继孔子的事业,努力实践实行,抛弃唯唯诺诺、空谈不实、寻行数墨、科举无用的旧习;体会当世的需要,攻习致用之学,把握人才优劣、政治安危、学术邪正、国家兴亡的契机。
( Q5 n2 l6 y( a6 e' Z    由于不满于当时的学校教育,颜元主张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先秦尧舜周孔的“六府”、“三事”、“三物”教育。所谓“六府”,即“水、火、金、木、土、谷”;“三事”即“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即“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基于这样的想法,他把漳南书院分为六斋:
9 x, F4 o, x. r( O- o- m3 z7 z# q    文事斋:习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 v3 H( k" L0 E
    武备斋:习黄帝、太公以及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 Q: j1 I- C$ g3 Y2 F! f( ]* V! W
    经史斋:习《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
2 r( d1 x. {0 E. D# m+ A    艺能斋:习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 I) v1 i! |( Y0 Y( W: ~7 T, l! H+ ~
    理学斋:习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5 E8 N8 m; S% X: w; ~    帖括斋:习八股举业。
& ~6 H/ P% `* I2 v    其中“理学斋”、“帖括斋”的设置目的是:一方面作为比较的对象,以见理学和科举教育非周孔之实学;另一方面是为了应付当时的科举考试,待将来考试方法改变后,再予取消。 1 l2 Y( S" O, m- z" }
    从六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看出,颜元的教育主张,既不同于当时的学校教育,也与理学家所提倡的教育大相径庭。但颜元还没来得及将他的一系列设想全部付诸实施,漳南书院就毁于大水,天之不从人愿,一至于斯。 5 F* E: |& r2 ^$ A
    在清代的书院中,还有一些以考据之学为教育内容的书院,著名者有诂经精舍和学海堂。这两所书院虽也反对科举之学,并且在书院中也教授天文地理一类的课程,但主要以追求扎实的做学问的功夫为目标,与颜元的理想是不太一致的。 1 y/ i3 _+ i& W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书院被改为学堂。从这时起,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余年、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书院,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 \& w; E8 S; n# |0 `* y/ j  f5 h

2 i# ?) r, l8 m1 Q0 p8 d& `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abigale  评论于  2013-11-27 11:51:18

清朝的皇子教育及特点:

* H" M. T7 F* v% f0 _' h
" @" |; T' Y: N5 T2 t8 m. ^/ z' w
清朝皇子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努尔哈赤时。当时,满族的文化教育比较落后。为了培养人才,适应后来完成统一大业的要求,努尔哈赤抓紧教育本族子弟,广设学校,他曾以万金之资供养龚正陆为其子之师傅。他认识到,要统治人数比自己多、文化层次比自己高的民族,使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就必须吸取中原文化,加强子弟教育。
. f! ^- u$ a& U8 F# o9 ?$ E* v& D

清朝皇子教育的起源


# l: Y2 S) Z. z6 n* T

努尔哈赤

' d% E$ N0 p3 a" g3 E1 F$ C8 v
到皇太极时代,对于皇子的教育更加重视,《清史稿》有“太宗屡谕诸子弟当读书”的记载。皇太极曾下令:“今诸贝勒、大臣子弟读书,所以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实有赖焉。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者,俱令读书。”1629年,清设置文馆。1636年,改为内三院,其中“内弘文院”之执掌为:“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御前,侍讲皇子,并教诸亲王,颁行制度。”此为清朝首次在制度中提到皇子的教育。顺治元年(1644),设翰林院,这以后的皇子教育就由翰林院学士负责。
" \% J( E: `/ E
& A  h+ @" y  w- h9 M5 C* b' B0 ~/ j$ }1 r* b- z+ [7 m

清朝皇子教育的起源

皇太极朝服像


4 e& ?9 A& h: I* F% V入关以后,清朝面临着满汉文化如何调适的问题。为了统治全国,在将八旗汉化或将汉人满化的极端之外,爱新觉罗家族为其子孙和八旗子弟选择了兼采满汉、文武并重的两全之道,皇族教育在制度上更加正规、完善。
' T3 j, I! I- W7 ~1 w1 t8 P1 h- X
0 ], {# w; \; p- F$ r: }) p; }$ }) v: o( Z2 m1 `

清朝皇子教育的起源

顺治皇帝朝服像

! c* q* A8 q: f7 }( O% X# @% ?
顺治、康熙两位君主即位时,正值清室入关前后。因政情不稳,皇权有待巩固,再加上年幼失怙,幼龄登基(顺治6岁即位,康熙8岁即位),其求学未受到妥善安排,以致皇子教育未有定制。他们对汉文化的学习、对治国之道的掌握,大部分要靠自身苦读。如,顺治刻苦读书曾经呕血,康熙也有读书过劳、痰中带血的经历。基于个人经验,二帝对于皇子教育,尤其对于学习汉文化非常重视。顺治亲自撰写《资政要览》一书,成为清朝教育皇子及贵胄子弟的教科书或必读资料。但顺治早逝,诸子年幼,又多早殇,因此当时的皇子教育仍未形成清朝所谓的“家法”。0 b- A9 X8 z$ {- `
& B! W  a& @4 ^, s; S" J! H

清朝皇子教育的起源

康熙皇帝朝服像

4 T4 t1 v; S- C8 H1 m
康熙临朝后,对于先前未成规矩的皇子教育,逐渐开始形成家法制度。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初七日,他当着皇太子允礻乃、四位年长皇子、内大臣、侍卫及大学士明珠等人之面,对允礻乃的老师达哈塔、汤斌等人论及皇太子的教育问题。这次讲话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对教育子嗣的看法。他说:“自古帝王,莫不以豫教储贰为国家根本??朕观古昔贤君,训储不得其道,以致颠覆,往往有之,能保其身者甚少。如唐太宗亦称英明之王,而不能保全储副。朕深悉其故,虽闻见戡寡,惟尽心训诲。”他亲自挑选“老成谨慎”、“学问优长”或“纵无渊博通儒,或满洲、汉人内有人品端方,可资辅导者亦好”者为师傅教皇子读书,开蒙读书之处就选在自己理政的乾清宫东南侧庑房,以便于随时了解皇子们的读书状况。2 u) N+ Q) M( X3 P

# A- `7 _+ y$ o1 z2 A* ?* v2 |( I; h) n9 M0 L" J
从那时起,宫中增添了一个“皇子学校”——上书房。他本人常亲自去检查皇子们的学习情况,“于听政之暇,时时指授,罔或有间”。读书写字之外,康熙对于诸皇子从学业到为人处事各个方面均有训诲。之后,由雍正把这些内容辑为《庭训格言》,其训诲之语,典故多出于《四书》、《五经》。在教导皇子骑射方面,康熙秉承祖母教诲,也相当重视。另外,还让皇子们接触科学与技术,并带他们出巡,增广皇子们的见闻。康熙对皇太子及诸皇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清朝后来的皇子教育有很深的影响。
+ d/ T. b0 B' L" @; c) Z
2 a6 t% X: r2 A2 C6 V; A6 r: J8 j3 \6 w# ]- L# f- X, V  x

清朝皇子教育的起源

雍正朝服像

. D& `2 h, J4 O7 o2 @; p; |. x
雍正皇帝也深知皇子拜师受业事关重大,他即位后第二年,对皇子入学之事特发上谕,明确规定上书房内的陈设和师生见面之礼:诸皇子入学之日,为师傅预备凳椅四张、高桌四张,将书籍笔砚置于桌上。皇子应向师傅行礼,如不肯受,皇子即向座位一揖,以师傅之礼相敬。如此,则皇子知礼重师傅,师傅等得尽心教导,此乃古礼。皇子初次见师傅,要向师傅长揖一躬,并抱拳行礼;师傅也要同样还礼,再引皇子向墙上悬挂的孔子画像行礼。鉴于康熙皇子虽个个识文断字,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且几十年不断的教训,雍正又特为上书房题“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的座右铭,并分别委派满汉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为总师傅。总师傅之外,还有特别挑选的满、蒙师傅,教授满文、蒙文与弓箭骑射之术。7 v4 v& N1 s% l! p
' ?. H5 C# M& [
雍正时,还设立密储制度,就是在皇帝生前,把自己认可的继承人名字写到两份圣旨里,一份放在自己的身边,另一份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死后拿出来对照印证。这样,就使每一位皇子都可能成为继承人。因此,他们每一个都兢兢业业,勤奋好学,不敢松懈,比较全面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各个争取以自己的独特才华和能力来打动父皇,从而在最后的储位争夺战中取得优势和决定性的地位。清朝的皇子教育与秘密立储制相辅相成,在教育上家法严明,在选择储君上又较为接近选贤的原则,教育增加了诸皇子的执政能力,秘密立储制又反过来加强了皇子的求学意愿。
+ q3 ]8 d: a/ X. [5 |- D) D& F' [7 o. n5 k0 l
; Y0 ^' M, E* ^& h9 y

清朝皇子教育的起源

老年乾隆朝服像

9 C5 W$ n. Y* X7 o; \
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正式下谕:“诸皇子六岁以上即就上书房读书,皇孙、皇曾孙亦然。”皇子教育经过入关后将近百年的发展,至此才形成清朝之“家法”,对于读书地点、就学年龄、教育内容与方法、师资来源等方面,均有了定制。
6 L7 k3 z5 M+ F6 B& Y3 x1 S) d: p
& Z% G6 ~4 }4 J) m! M5 f" F% |  O; e+ l! _, }5 @
+ @7 \% ~9 L. V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名人堂 名人曾经是怎样被教育的?他们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希望建立这个圈子,透过历史名人,现代名人讲诉他们的教育经历,作为家长我们也能从中有所启示!! 群主: abigale
加入圈子
新手不会玩?快快看这里

推荐爱贝家长圈

家长圈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