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y  发表于 2011-4-6 19:25:15| 2284 次查看 | 1 条回复
3月24日是北京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社工报名首日,截至晚8时,已有15562人报名,相当于15人争抢1个职位,其“热度”已超过12天前截止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新京报3月25日)
3月24日是北京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社工报名首日,截至晚8时,已有15562人报名,相当于15人争抢1个职位,其“热度”已超过12天前截止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新京报3月25日) 北京社工招考,去年的情况是,报考社工总数为13701名,从中选聘3000名社工,相当于不到5位报名者中便有1人入选。今年首日报名的情况已经变为15人抢1个职位,其热度的增加令人咋舌。于是有舆论惊呼社工吃香。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分析起来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是出台了社工两年考评合格可落户的规定;二是首次将“往届生”纳入招考范围。其中,在笔者看来,第一条原因,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不然难以解释这种“井喷”之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可能突变、社工职业本身的吸引力不可能一年间激增、已经在工作的往届生不会有很多放弃自己的工作来报考。 虽然有报名者在接受采访时称“户口是很有吸引力,但个人的发展是最应考虑的因素。”但大家都清楚,这不过是“台面上”的话而已,外地籍学生进京,户籍无疑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因素。 近年来,虽然舆论一直在呼吁加快户籍改革,剥离与户籍挂钩的各种福利,但户籍改革的进展缓慢,户籍与福利挂钩的情况还是十  
北京社工招考,去年的情况是,报考社工总数为13701名,从中选聘3000名社工,相当于不到5位报名者中便有1人入选。今年首日报名的情况已经变为15人抢1个职位,其热度的增加令人咋舌。于是有舆论惊呼社工吃香。

3月24日是北京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社工报名首日,截至晚8时,已有15562人报名,相当于15人争抢1个职位,其“热度”已超过12天前截止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新京报3月25日) 北京社工招考,去年的情况是,报考社工总数为13701名,从中选聘3000名社工,相当于不到5位报名者中便有1人入选。今年首日报名的情况已经变为15人抢1个职位,其热度的增加令人咋舌。于是有舆论惊呼社工吃香。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分析起来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是出台了社工两年考评合格可落户的规定;二是首次将“往届生”纳入招考范围。其中,在笔者看来,第一条原因,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不然难以解释这种“井喷”之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可能突变、社工职业本身的吸引力不可能一年间激增、已经在工作的往届生不会有很多放弃自己的工作来报考。 虽然有报名者在接受采访时称“户口是很有吸引力,但个人的发展是最应考虑的因素。”但大家都清楚,这不过是“台面上”的话而已,外地籍学生进京,户籍无疑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因素。 近年来,虽然舆论一直在呼吁加快户籍改革,剥离与户籍挂钩的各种福利,但户籍改革的进展缓慢,户籍与福利挂钩的情况还是十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分析起来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是出台了社工两年考评合格可落户的规定;二是首次将“往届生”纳入招考范围。其中,在笔者看来,第一条原因,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不然难以解释这种“井喷”之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可能突变、社工职业本身的吸引力不可能一年间激增、已经在工作的往届生不会有很多放弃自己的工作来报考。

虽然有报名者在接受采访时称“户口是很有吸引力,但个人的发展是最应考虑的因素。”但大家都清楚,这不过是“台面上”的话而已,外地籍学生进京,户籍无疑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因素。
分明显。仅以子女求学问题来说,去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将扩大教育公平作为重要的教改目标,但从教改的推进和落实看,诸多迹象显示,没有户籍,求学的问题在相当长时间中还是十分麻烦。 今年1月4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即将进行的16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内容。大家发现,去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解决择校问题的试点地区,北京地区被纳入其中。北京共参与四项制度的试点,其中包括“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而在北京公布的16项“教改”试点项目中,此点并未明确提出。(新京报1月5日) 随后,3月24日,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在此次公布的《纲要》正式版本中,征求意见稿中曾提出的“将制定来京务工随迁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打造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绿色成长通道”均被删除。(京华时报3月25日) 这些信息无疑令人沮丧。人们困惑的是,为什么国家制订的教改方案,到了地方却难以推进?为何地方政府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态度总是变化不定。依  
近年来,虽然舆论一直在呼吁加快户籍改革,剥离与户籍挂钩的各种福利,但户籍改革的进展缓慢,户籍与福利挂钩的情况还是十分明显。仅以子女求学问题来说,去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将扩大教育公平作为重要的教改目标,但从教改的推进和落实看,诸多迹象显示,没有户籍,求学的问题在相当长时间中还是十分麻烦。


今年1月4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即将进行的16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内容。大家发现,去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解决择校问题的试点地区,北京地区被纳入其中。北京共参与四项制度的试点,其中包括“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而在北京公布的16项“教改”试点项目中,此点并未明确提出。(新京报1月5日)

随后,3月24日,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在此次公布的《纲要》正式版本中,征求意见稿中曾提出的“将制定来京务工随迁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打造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绿色成长通道”均被删除。(京华时报3月25日)


这些信息无疑令人沮丧。人们困惑的是,为什么国家制订的教改方案,到了地方却难以推进?为何地方政府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态度总是变化不定。依照目前的改革进展,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的“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很可能难以落地。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就从“梦想”变空想。

照目前的改革进展,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的“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很可能难以落地。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就从“梦想”变空想。 在这种情况下,有户籍和没有户籍的差别、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户籍当然是值钱的——值钱的还不仅仅表现在教育,还有购房、购车方面,等等——社工的招考,把户籍的价值加入,自然“吸引力”倍增,但这不是社工事业的幸事,而是户籍改革的背道而驰。无论是教育公平、就业公平还是行业公平,都应是每个公民,不受“身份”限制,平等地享有所有权利,改革的进步体现在“身份”限制减少或取消,户福利的剥离,否则就是改革的退步或原地打转。 在这种情况下,有户籍和没有户籍的差别、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户籍当然是值钱的——值钱的还不仅仅表现在教育,还有购房、购车方面,等等——社工的招考,把户籍的价值加入,自然“吸引力”倍增,但这不是社工事业的幸事,而是户籍改革的背道而驰。无论是教育公平、就业公平还是行业公平,都应是每个公民,不受“身份”限制,平等地享有所有权利,改革的进步体现在“身份”限制减少或取消,户福利的剥离,否则就是改革的退步或原地打转。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form  评论于  2011-4-6 19:35:33
在上海社工就是底层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