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y  发表于 2011-4-6 19:23:46| 1567 次查看 | 0 条回复
作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发源地,北大弄出“会商制度”,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是在意料之中的。有舆论就直接称,此举“令人惊讶”。但是,笔者对此却不觉得奇怪,依照我国大学现行的管理制度,出现这样的制度,是迟早与必然的。秘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去年2月与网友交流时,就把教育存在行政化倾向,没有教育家办校作为我国教育当下面临的两大问题。大学在行政化之下,严格说来,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教育、学术机构,而变为一级政府和行政机构,进而,其所体现的特点,不是作为一所大学的特点,而是一级政府机构的特点,从学校领导到职能部处管理人员,从教授到学生,采取的行为准则,越来越趋向官场规则、利益规则,而不再奉行教育规则和学术规则。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平等、自由已然不在。 分析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大学中的所有重大新闻,从教育腐败,到学术不端,从80%以上的新增院士有官位,到近20%的国家名师头衔被大学领导获得,背后的根源,都是一个:大学放弃了基本的立校原则,把教育和学术变为了谋利工具,如此,大学也成为一个名利场,存在各种大大小小、组成结构不一的利益共同体,想的都是怎样做到利益最大化。 其中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拿学术不端来说,一个事不关己的普通教师的态度应该很鲜明,但现实中却不是,大多教师的做法是,沉默不言,尤其是对外界,采取的方式是主动守住秘密。教师们这样做,屈服行政是一方面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担心这种“不好”的消息,会影响学校声誉,也影响到自己下次申请课题。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可以理解北大为何有学生支持会商那些少数批评学校的“思想偏激”者了。 我曾在多年前的文章中,提到我国大学的问题,其实是没有大学的问题,因为按照现代大学“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性质,我国没有一所这样的大学。对此,有很多人不同意,认为这是对中国大学的“诋毁”。怎能说北大、清华不是大学,它们不是大学,又是什么呢? 用副部级教育单位来

舆论之所以哗然与惊讶,乃因心中还有一个“老北大”在,虽然近年来北大弄出很多与“老北大”精神格格不入的事来,比如在迎接评估期间赶走“旁听生”,但大家依旧对北大心存幻想,在痛斥其堕落之后,盼望能止跌回稳,重现当年的辉煌。

定位北大和清华,更为合适。这种定位,不会让公众对“大学”产生误会,也不会动不动就把适合行政机构而不适合学校的做法斥为“堕落”,这些教育单位正在用这种方法“追求进步”、获得更多的“政绩”呢!其他的“大学”,也可以根据相应的级别,重新定位。 最近几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流行着“建设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的提法,这种提法的出笼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对自身的现状,是高度满意的,大有继续这种“模式”之势。只是需要提醒所有大学的是,他们所提的“一流大学”,是自己臆想出来,不被国家高等教育所认同的。而且,包括被他们“会商”得服服帖帖、在校期间高唱母校赞歌的“学子”,内心中是否认同也不一定,离开大学就玩人间蒸发,以及转身就投向国外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并选择不回国,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先把我国的大学建为真正的大学。这是讨论大学问题的基本前提。

然而,这只是舆论的一厢情愿。于北大的管理者、领导们来说,他们其实是不认同这种评价的——就在舆论认为北大越来越堕落的时候,北大的校长曾在北京大学
110周年校庆上公开宣布,过去10年是北大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而就是对于引起争议的某些具体做法,在学校内也有不一致的观点,就是这次的“会商制度”,在北大中,也有学生表示支持会商“思想偏激秘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去年2月与网友交流时,就把教育存在行政化倾向,没有教育家办校作为我国教育当下面临的两大问题。大学在行政化之下,严格说来,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教育、学术机构,而变为一级政府和行政机构,进而,其所体现的特点,不是作为一所大学的特点,而是一级政府机构的特点,从学校领导到职能部处管理人员,从教授到学生,采取的行为准则,越来越趋向官场规则、利益规则,而不再奉行教育规则和学术规则。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平等、自由已然不在。 分析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大学中的所有重大新闻,从教育腐败,到学术不端,从80%以上的新增院士有官位,到近20%的国家名师头衔被大学领导获得,背后的根源,都是一个:大学放弃了基本的立校原则,把教育和学术变为了谋利工具,如此,大学也成为一个名利场,存在各种大大小小、组成结构不一的利益共同体,想的都是怎样做到利益最大化。 其中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拿学术不端来说,一个事不关己的普通教师的态度应该很鲜明,但现实中却不是,大多教师的做法是,沉默不言,尤其是对外界,采取的方式是主动守住秘密。教师们这样做,屈服行政是一方面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担心这种“不好”的消息,会影响学校声誉,也影响到自己下次申请课题。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可以理解北大为何有学生支持会商那些少数批评学校的“思想偏激”者了。 我曾在多年前的文章中,提到我国大学的问题,其实是没有大学的问题,因为按照现代大学“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性质,我国没有一所这样的大学。对此,有很多人不同意,认为这是对中国大学的“诋毁”。怎能说北大、清华不是大学,它们不是大学,又是什么呢? 用副部级教育单位来”的学生,他们认为“有些学生太嚣张,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诋毁北大,应该将他们送到疯人院去。”至于此前学校赶走旁听生,也获得了部分学生的支持。


这是比具体做法更可怕的地方。这意味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基本常识,已经远离这所大学,变成一个需要重新讨论、认识的“新概念”。而这正是大学长期来实行的行政管理的结果。由于当今的大学仍采取这种管理制度,结合以前的制度产生的“教育效果”,可以预见,还会有更多“令人诧异”但却在“情理之中”的制度出台。在校方和某些人士看来,这些制度可能还很“创新”,也是为了爱护、关心学生和老师,不要因“不懂事”而“犯事”。去年江苏一地方教育部门就曾发文要求教师们不能随便在网上发帖,其解释就是关心教师,不让教师犯错误。


我国大学的行政化,已经不是一个秘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去年
2月与网友交流时,就把教育存在行政化倾向,没有教育家办校作为我国教育当下面临的两大问题。大学在行政化之下,严格说来,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教育、学术机构,而变为一级政府和行政机构,进而,其所体现的特点,不是作为一所大学的特点,而是一级政府机构的特点,从学校领导到职能部处管理人员,从教授到学生,采取的行为准则,越来越趋向官场规则、利益规则,而不再奉行教育规则和学术规则。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平等、自由已然不在。


分析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大学中的所有重大新闻,从教育腐败,到学术不端,从80%以上的新增院士有官位,到近20%的国家名师头衔被大学领导获得,背后的根源,都是一个:大学放弃了基本的立校原则,把教育和学术变为了谋利工具,如此,大学也成为一个名利场,存在各种大大小小、组成结构不一的利益共同体,想的都是怎样做到利益最大化。


其中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拿学术不端来说,一个事不关己的普通教师的态度应该很鲜明,但现实中却不是,大多教师的做法是,沉默不言,尤其是对外界,采取的方式是主动守住秘密。教师们这样做,屈服行政是一方面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担心这种“不好”的消息,会影响学校声誉,也影响到自己下次申请课题。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可以理解北大为何有学生支持会商那些少数批评学校的“思想偏激”者了。


我曾在多年前的文章中,提到我国大学的问题,其实是没有大学的问题,因为按照现代大学“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性质,我国没有一所这样的大学。对此,有很多人不同意,认为这是对中国大学的“诋毁”。怎能说北大、清华不是大学,它们不是大学,又是什么呢?


用副部级教育单位来定位北大和清华,更为合适。这种定位,不会让公众对“大学”产生误会,也不会动不动就把适合行政机构而不适合学校的做法斥为“堕落”,这些教育单位正在用这种方法“追求进步”、获得更多的“政绩”呢!其他的“大学”,也可以根据相应的级别,重新定位。

秘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去年2月与网友交流时,就把教育存在行政化倾向,没有教育家办校作为我国教育当下面临的两大问题。大学在行政化之下,严格说来,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教育、学术机构,而变为一级政府和行政机构,进而,其所体现的特点,不是作为一所大学的特点,而是一级政府机构的特点,从学校领导到职能部处管理人员,从教授到学生,采取的行为准则,越来越趋向官场规则、利益规则,而不再奉行教育规则和学术规则。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平等、自由已然不在。 分析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大学中的所有重大新闻,从教育腐败,到学术不端,从80%以上的新增院士有官位,到近20%的国家名师头衔被大学领导获得,背后的根源,都是一个:大学放弃了基本的立校原则,把教育和学术变为了谋利工具,如此,大学也成为一个名利场,存在各种大大小小、组成结构不一的利益共同体,想的都是怎样做到利益最大化。 其中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拿学术不端来说,一个事不关己的普通教师的态度应该很鲜明,但现实中却不是,大多教师的做法是,沉默不言,尤其是对外界,采取的方式是主动守住秘密。教师们这样做,屈服行政是一方面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担心这种“不好”的消息,会影响学校声誉,也影响到自己下次申请课题。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可以理解北大为何有学生支持会商那些少数批评学校的“思想偏激”者了。 我曾在多年前的文章中,提到我国大学的问题,其实是没有大学的问题,因为按照现代大学“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性质,我国没有一所这样的大学。对此,有很多人不同意,认为这是对中国大学的“诋毁”。怎能说北大、清华不是大学,它们不是大学,又是什么呢? 用副部级教育单位来

最近几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流行着“建设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的提法,这种提法的出笼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对自身的现状,是高度满意的,大有继续这种“模式”之势。只是需要提醒所有大学的是,他们所提的“一流大学”,是自己臆想出来,不被国家高等教育所认同的。而且,包括被他们“会商”得服服帖帖、在校期间高唱母校赞歌的“学子”,内心中是否认同也不一定,离开大学就玩人间蒸发,以及转身就投向国外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并选择不回国,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先把我国的大学建为真正的大学。这是讨论大学问题的基本前提。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