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滴健长  发表于 2015-9-6 14:26:34| 6348 次查看 | 2 条回复
 8部儿童为主角的二战电影,从孩子的视角看待这段残酷的历史
战争的残酷,环境的动荡,生活的拮据,大人们的恐惧,而在孩子们眼里依旧闪现童真,即使他们总是要面对与年龄不相称的苦难或早熟。


  橡树男孩
  Simon och Ekarna

  http://xunleihao.com/jingdiandianying/xiangshunanhai.html


  一部无懈可击的温情电影,改编自瑞典女作家玛丽安娜•弗雷德里克森同名小说。

  讲述了在纳粹德国大环境下两个男孩的成长故事和两个家庭的生活全貌:工人家庭出身的西蒙和富商儿子伊撒在学校成为朋友,一个爱木匠,一个爱音乐,两个家庭因而被联系在一起。



  不知是否因为作者来自二战中的中立国,故事有意去轻描淡写的避开了二战那些血腥的画面。然而战争表面上离这两个家庭很远,但战争的余威却依旧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

  战争中的迁徙、战后的寻根,正是二战期间大量北欧人和犹太人的写照。命运于身份的错位交织,本性于内心的纠结挣扎,终归是时代的无奈。


  橡树下音乐的激情变奏,西蒙母亲在橡树旁的离世,全篇优美的景致,温情的演绎都深深打动人心。


  新纽扣战争
  La Nouvelle guerre des boutons

  http://xunleihao.com/oumeidianyi ... ukouzhanzheng2.html


  如果你曾被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放牛班的春天》所打动,那一定不要他这部作品。

  影片背景设定为二战结束前不久的1944年,法国一个小乡村角落里的孩子们开始了一场“战争”,孩子们互相争抢敌方身上的纽扣、鞋带、皮带等等,谁能先令对方赤身裸体被羞辱,谁就赢了。



  看似充满儿戏般的游戏却映射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由自主感叹故事的巧妙,同时更是领教了西方人看待战争的角度。

  影片没有任何战争的场面或元素,沦陷地区孩子们的内心与表面上平和的生活完全不同,“等打完仗就……”成了他们的常用语,看似幼小的心灵们其实有时比大人们还要强大。



  孩子之间的战争哪里算得了战争,即使今天打得头破血流,明天依然可以在同一个战壕中战斗。这才有了最后面对纳粹时的携手共进。这才是孩子的世界,也只有孩子的世界才会如此天然,又如此纯真。

  世界级的战争,不过是场儿戏。




  战场上的小人球
  Äideistä parhain

  http://tv.sohu.com/20140508/n399 ... 8cdcbc7f701c70db188


  又是一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也是芬兰导演克劳斯·哈洛的代表作。

  1940年至1944年,在苏芬冬季战争中失去父亲的芬兰小儿以难民身份被送往瑞典避难后的寄养。小小男孩芬兰艾洛(Eero)有两个妈妈:芬兰妈妈,和瑞典妈妈辛娜(Signe)。但又不知哪个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伊诺的童年有黑色的战争阴影,两位非常爱他的母亲给他了爱的斑斓,但他不明白的为什么她们又都放弃过他,不停换位思考,我们就会知道,在爱的世界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影片用倒叙与插叙并用的手法,将现在与过去的时间相穿梭,黑白与彩色影像相交错,细节很美,草地很美,音乐很美...

  影片的真谛,不是反映战争的残酷,而是在残酷下的人情。


  晚安,汤姆先生
  Goodnight, Mister Tom

  http://v.pptv.com/show/HMrMSrIYiaMYppys.html


  电影改编自英国作家Michelle Magorian的同名小说,这本书曾获英国《卫报》评选的最佳儿童小说奖,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和爱的温情故事。



  二战期间的伦敦饱受空袭轰炸,十一岁的小男生威廉,为逃避战火,避难到小镇来。遇到性情古怪、暴躁的独居老人,汤姆。这两个年龄相差半世纪、个性南辕北辙的人不期而遇,竟发展出祖孙般的真情。



  爷孙间的没有血缘的亲情、老人和小孩的互相拯救,温情满满。乡村的景色美不胜收,与之相比,伦敦就是肮脏、污秽的人间地狱。


  铁蹄下的村庄
  L'uomo che verrà

  http://www.56.com/u11/v_NTkxMjMzMjg.html



  这是一部意大利电影,故事背景是1944年发生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地区农村的纳粹大屠杀事件。

  《铁蹄下的村庄》的英文片名是,比起《铁蹄下的村庄》,《将要来的人》更完整地传递了影片的意涵。



  电影以一个8岁女孩玛蒂娜为主角,全面以玛蒂娜的视角来展现事件发生的始末。影片一开始是玛蒂娜独自穿行在空无一人的家中,阴暗中凌乱的被褥、狼籍的房间、削短的头发预示着悲剧已然降临,之后再以回溯的方式呈现大屠杀发生前后的过程。

  全片的调性是客观、冷静、不带感情、不煽情血腥的,导演似乎只是想告诉大家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情在这么一个村庄发生过,至于其中的对错、好坏,全凭观众自己来判断。



  玛蒂娜在等待,等待那个“将要来的人”,等待那个将事件还原、为死去的人们索要正义的人。

  可以说,《铁蹄下的村庄》就好比姜文的《鬼子来了》。


  围捕
  La rafle

  http://v.pptv.com/show/xvKsKpL4aKYJhib8.html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法国维希政府时期犹太少年和儿童在集中营的非人生活。

  这是历史上极其离谱但却是事实的种族大屠杀,法国的傀儡政府在德国法西斯的授意下,屠杀了上万名犹太人,其中包括4000多名儿童。



  全篇极少暴力镜头,却远比任何殴打和屠杀更让人难受。主角的小男孩在失去了母亲和哥哥之后,竟然走出了那入地狱般的黑暗世界,他是个幸存者。然而却被战争撕碎了童年。

  孩子的纯真善良,父母的温情关爱,还有好心的巴黎人的帮助,与残酷的现实都形成了鲜明对比。



  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场无情的屠杀,于是,悲剧变的更加苍凉。



  五月的四天
  4 Tage im Mai


  http://www.iqiyi.com/v_19rrnfrgv0.html?vfm=2008_aldbd


  这是一部德国与俄罗斯合拍的二战题材影片的,荒诞却源自真实,也没有试图去说服观众往某一个方向倒戈。

  战争的最后四天里,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国小镇上,所有人都对战争感到疲惫,只有十三岁的孤儿彼得,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英雄,千万百计煽动两支部队...

  把孩子的英雄梦与大人对于战争的理解形成对比。没有刻意刻画战争的残酷,而是选择在大家都以为噩梦结束的时候,用一个温柔正义的事情来讲述战争这样冷血残酷的过程,真正结束战争的不是一方的胜利,而是人性仅存的善意。



  比很多二战中的德国青年更幸运的是,影片主人公小彼得在整个故事中不断成长,从最初的英雄主义、保护欲、占有欲,到最后理智地区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克制住悲伤,勇敢地活下去,他终于成熟了。



  再见,孩子们
  Au revoir les enfants

  http://www.iqiyi.com/v_19rrifvpx ... 722f3164&fv=p_02_01


  这是导演路易.马勒根据自己童年经历改编的,他童年时候是在德国纳粹占领时期的法国度过的。

  平铺直叙了二战期间一间法国寄宿学校里,一个法国男孩朱利安(不知道是不是路易马勒自己)和一个来自德国的犹太男孩波奈间的友谊,犹太男孩被告密,被盖世太保抓走,给作者心理留下永远的创伤。


  伙伴的死去将大人世界的冷酷直接强迫他们直面接受,影响他们的一生,战争太过残酷,而导演平静的叙述他的经历,没有加入任何刻意的煽情成分。

  路易马勒说过:我所有的电影都是以纯真的丧失为主题的。

  然而本片并没有孩子丧失纯真,是一个少年与自己的童年告别,又是一个法国男孩与一个跟自己有相同爱好的犹太男孩永别。

  影片最后,“再见,孩子们”,神父和孩子们深情道别,朱里安和波卡默默作别,马勒向他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做最后的告别。


汗水一直下,只为咱宝贝!
swbnt  评论于  2015-9-6 14:39:33
亲,支持你一下
麦穗小子  评论于  2015-9-13 08:16:16
楼主好人,太感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