姝辰妈  发表于 2014-12-23 12:21:16| 1490 次查看 | 5 条回复
原文地址:我与儿童语言阅读发展研究(舒华教授)作者:邢红兵

       我们都知道女性在事业的追求上、在工作学习上是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我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我很晚才上大学,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初中没有毕业就去陕西插队,后来在工厂工作了八年,回北京后又工作了两年。我在离开中学十年以后,又回到了大学来学习,所以特别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在我进入大学学习时,比同班同学大概年长十岁左右,求学是很艰难的。但是我觉得非常幸运,上了北师大心理学系,正好赶上我国心理学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这飞速发展的时期。那时,我国心理学中许多领域都与国际上存在巨大差异。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在老一代心理学家的引导下,在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进入一个喜欢的研究领域,从事系列的科学研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今天,我非常高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研究的领域:语言学习发展认知神经科学。
       关于语言学习,其实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因为每个人都有语言。语言是人类最特殊的一种能力,要了解这种能力,只能通过人来做研究。虽然动物也有简单的交流,但是我们不可能通过动物来研究人的语言。科学家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怎样去研究人类的语言呢?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的时候,我们用行为的方法去研究,收集一些语言的现象,探讨语言的行为,通过反应时手段,推测大脑中语言加工的时间进程。近年来,研究者开始用一些非常精密、非常先进的仪器,包括眼动、计算机模拟、脑电、脑成像、基因的方法,这些方法让我们对人类语言的认识,特别是对语言学习发展、障碍及其脑机制的认识,有了非常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一、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探索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发展的?如果有人接触过孩子的话,可以发现,孩子的语言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从刚出生的时候一点都不会说,到一、二、三岁以后,会说大量的词汇、语句。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已经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到现在还是不能完全解释。学前儿童阶段通常是没有正规的语言教学的,但是语言的发展为什么这么迅速?动力在什么地方?机制是什么?这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非常感兴趣的。另外,我们都知道,身高、体重是可以测量的,
语言发展可以测量吗?有可能科学地测量哪个孩子语言发展得好,哪个孩子语言发展得差吗?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儿童在学前时期的发展来预测孩子上学时候的阅读表现?特别是有语言和阅读困难的孩子,我们是否可能早期预测?这些都是特别吸引人的研究问题。儿童语言是如何习得的是各国心理学家长期感兴趣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儿童在17~18个月左右有词汇爆发的现象,即从17个月之前只能说出50个词以内,到20多个月能说出500或更多的词。词汇爆发的机制是什么?国际上已经有很多语言研究建立了不同语言的词汇发展常模。我们研究了1 000多名儿
童,孩子的年龄是从12个月到30个月,每个月龄段大概有四十多个孩子。用的方法是非常简单而且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法——家长问卷法,这也是国际上很通行的一种方法。借鉴国际上通用的“儿童语言和沟通量表”,我们编制了汉语的词表,让母亲来报告,你的孩子能说出什么样的词。结果清楚地观察到了汉语词汇爆发现象。16个月以前,儿童能说出的词非常少,基本
在50个词以内。词的特点是主要是单字词,表明这一时期儿童的发音受到生理发展的限制。这些词是一些基本概念词,是儿童生活中最熟悉的,同时也是汉语中的重要语素,是作为复合词发展的基石。我们可以看到,从17个月开始,孩子能说出的词汇有了一个明显的增长。在短短的十几个月里,孩子能从说出不到50个词,达到说出700多个词。但是儿童的口语词汇量存在巨大
的个体差异,我们进一步通过统计发现,词汇的个体差异与母亲的教育程度和母亲对教育的意识相关,表明了环境的重要影响。
       我们看到,孩子的语言从一岁到两岁半的时候有这么迅速的发展,研究者还问这样一个问题:语言是从什么时候发生的?儿童是如何习得语言的?如果说人的语言发展全部靠教的话,即儿童是听完一个语句之后再去学习的话,那么听完所有语句的时间,就远远超过我们生命的时间。儿童的语言习得的先天与后天的争论吸引了无数科学家。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
基提出大脑里有专门的语言装置,人出生时就具有了掌握语言的潜能,外部语言环境会给语言装置设定参数,以便人类具体掌握一门语言。这种假设有可能被证明吗?以前我们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脑科学发展以后,这个答案被揭开开始变得可行了,我们越来越接近了解更多的东西。
       我介绍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可以让我们看到儿童的大脑在出生的时候,他的语言及其脑基础是什么样的,是一片空白?还是他已经准备好了去做些什么?科学家做了出生两天的新生儿的脑成像,让新生儿在睡觉的时候听故事,听的是女声讲的母语故事。这个实验设计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给新生儿听的是正常的母语故事;第二个条件是新生儿听到的是只有声调,
即将正常的声音去除了声母、韵母,只剩下声调;第三个条件是把声调拉平,音节、声母、韵母仍然保持。科学家希望了解当新生儿听这三种不同的声音时,他们的大脑会有反应吗?在哪里反应?结果发现,新生儿大脑的主要反应区是在大脑双侧的颞叶,是对语音、基本声音反应的脑区,而语义加工的脑区是不激活的。与成年人的语言加工主要在左半球相比,新生儿的语言加工是双侧的。因此我们至少能知道,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大脑皮层已经开始对语音产生反应了。通过这个实验设计还发现,如果在只有声调的条件下,新生儿大脑两侧都不反应;如果是拉平声调的条件,没有声母、韵母,大脑也不反应;只有在听正常故事的时候,新生儿大脑才有反应。新生儿是真的能听故事吗?研究表明,新生儿不是真的能听故事,他的大脑主要是对人的正常语音进行反应,对语义是不反应的。
       研究已经发现,儿童出生的时候,加工语言的脑区已经开始发育,对外界的语言环境进行反应,那么儿童是怎么学习语言的?特别是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下面我再介绍一个国际上很著名的研究。这个研究是想初步探讨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学说话的,怎么开始学说话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研究的对象是四个月、六个月、八个月、十个月、十二个月的孩子和成年人,研究方法是眼动技术,用红外摄像机追踪人的眼球运动。具体的做法是在婴儿的前面放置一个屏幕,屏幕上是一个女性在讲故事,有两种条件,一种是用母语在讲故事,另一种是用非母语来讲故事,科学家用眼动仪来监视婴儿听故事时的眼动。结果看起来很简单。
四个月的孩子听故事时,主要看的是人的眼睛;但六个月、八个月、十个月的孩子就不主要看眼睛了,开始注意看人的嘴;十二个月的孩子看嘴的比例下降。我们知道,这时候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但实际上他已经开始学习了,他更多地观察人的嘴部,去学习可能的发音和动作。而对于成年人,人们又更多地注意看人的眼睛了。怎么才能证明婴儿更多地看嘴是在学说话呢?心
理学家认为,实验中的第一种条件是用母语讲故事,孩子从出生就被包围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母语说话比较容易,相比而言,学习外语说话会比较难。因此科学家设置了另一个条件,用非母语讲故事,并观察当听非母语故事时,婴儿在看什么。结果发现,孩子在听外语故事时和听母语故事时眼睛观察是不一样的,四到六个月的孩子看眼睛更多一些,从八个月、十个月、到十二个月,孩子一直在更多地看嘴。到了成年人,也没有完全去看眼睛,成年人还在注意看人的嘴。科学家的解释是学习用外语说话比较难,所以人们相对更多地观察嘴。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实验,告诉我们小孩是怎么学习的,发现小孩是自发的学习。其实,孩子在整个学前阶段,都是非常自发学习,而且是非常有效的,有的时候,我们会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二、汉语儿童阅读发展研究
       语言的发展特别是学前语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但是读和写,就不完全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它一定要通过教育。这个学习过程是很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感兴趣的。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除了汉语、日语的假名以外,其他的语言基本上都是形和音有字母对应的语言。在国际上,拼音语言研究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汉语认知研究的历史要短得多。但是我们汉语的研究是不能够直接照搬其他语言的,汉语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必须要走自己的路,所以这个研究刚开始是非常艰苦的。我开始进入心理语言研究是在张厚粲、彭聃龄等老先生的指导下。当时西方儿童如何学习阅读、语言如何发展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在汉语阅读学习方面基本是空白。当时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汉字学习
完全是死记硬背,与英语学习的学习规律是不同的。

拼音文字中阅读障碍儿童通常表现为不能使用形音对应规则读单词,西方心理学家将这些阅读障碍儿童叫“C h i n e s e”。当时我们还无法回答汉语、汉字是怎么学习的,我们没有任何发言权,因为没有研究数据在手。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大陆、香港、台湾以及国际上的许多研究者一直在探索,汉字学习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现在大家基本上达成共识,汉语阅读学习与

英语学习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汉语学习也有很多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也是在学习规律性的东西,学习汉语阅读不是死记硬背,需要依赖许多基本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基本的认知能力包括语音辨别、语素意识、快速命名、口语词汇量等,都是学习汉语、汉字的基础。如果这些基本的认知能力有缺陷,就会造成阅读障碍。
       从那时起,我进入了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我们虽然能够借鉴西方拼音文字研究的思想,但大量的研究课题、研究材料必须基于汉语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揭示汉语学习的规律,为建立人类学习不同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论提供重要的依据。1989年,我作为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学习工作,博士论文是关于中美儿童在
阅读中自然伴随学习字词意义的研究,首次探讨了汉语儿童汉字学习的过程及其与英语儿童学习的异同,该论文获国际阅读学会1993年度杰出博士论文奖。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我们系统地研究了汉语儿童的元语言学意识,如语音意识、正字法意识、形旁意识、语素意识、声旁规则性意识、声旁一致性意识等的发展。发现二年级儿童的读音正确率比四、六年级儿童更多地受字的熟悉性的影响,四、六年级儿童在生字读音中表现出更大的规则性效应。二年级儿童汉字读音中的错误是相对任意的。随着年级的增高,儿童读音中犯更多的声旁错误和类比错误。研究还发现,


四、六年级的高能力学生开始发展对声旁一致性的意识,直到中学甚至大学才发展比较完善。使用类似课堂老师用的学习-测验的方法发现,形声字声旁提供的部分信息,如声母、韵母和声调信息,对儿童学习和记忆生字均有重要贡献。另外,儿童读汉字时,汉字的声旁和形旁在整字中被自动分解并通达亚词汇水平的语音和语义表征。汉字书写过程中,正字法意识、声旁和
形旁规则性意识具有重要性。除了行为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途径研究儿童语言和阅读发展的机制也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在多年汉字学习研究和小学汉字数据库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汉字正字法表征库,后来又建立了P D P形音义三角模型,使用与英语同样的P D P模型和汉语特殊的正字法表征,对汉字识别学习过程进行了模拟。这些研究大大加深了我们对汉语儿童阅
读学习规律的认识。目前汉语阅读及发展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研究的热点。

三、阅读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我从1997年开始研究一个新的领域:发展性阅读障碍。阅读障碍这个词在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是基本上未被人所知的,而在全世界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根据国际阅读障碍研究协会(Orton Dyslexia Society Research Committee)的定义,阅读障碍是一种源自于神经生理的特殊的学习失调,主要表现为字词再认时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有问题,影响到阅读理解和拼写,进而阻碍儿童的词汇量和书面知识的学习。阅读障碍儿童的困难不是来源于听觉或视觉等感觉缺陷,不是智力发展迟缓的结果,也不是由于学习动机或教育机会的缺乏,而是与认知能力的异常有关。大约有7%的儿童在语言发展上落后于同龄人,大概有5%~10%的孩子在上学后不能顺利地学习阅读。这些孩子实际上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孩子通常被我们大家认为是不认真、不注意、不努力,但实际上他们是有一些生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所以这些孩子如何才能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这也是许多心理学家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主要是做基础研究,希望回答下面的问题:汉语的阅读障碍和英语的阅读障碍是一样的吗?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更深层的根源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导致儿童阅读困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儿童不喜欢阅读,阅读量很小,缺乏学习动机,造成阅读困难;还有些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口语能力发展较低,也可能造成阅读困难。然而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阅读困难更多地与儿童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关。如果能够改善环境,儿童的阅读问题就可以得到改善。我们这里说的阅读障碍儿童则不同,他们可能存在一些认知问题、生理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家长目前还不太了解的。研究表明,许多障碍儿童有语音、语素、快速命名、正
字法方面的认知缺陷。
        给大家看的是两个很典型的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我们给他们很多汉字,让他们读出每一个汉字并且组词。他们在完成任务中犯很多错误,我们发现这两个孩子犯错误的类型很不一样。第一个孩子把“牺”读成“x ī”,但组的词是“夕阳”,把“驯”念成“c h u ā n”,组词是“穿过”等等。从他的读音和组词错误中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尽量利用声旁线索读汉字,但是他对字的语义是不了解的。而另外一个孩子,他把“煎”读作“d ù n”,组词“炖肉”,把“愧”读作“h u ǐ”,组词是“后悔”等等,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知道字的语义,但是不了解汉字声旁的表音部分。这是两个典型的阅读障碍亚类型孩子的表现。从这两个孩子的读音和组词错误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识别汉字时有两条认知通路,一条是和语音有关的,一条是和语义有关的。当不同的通路有问题,孩子就会表现出典型的读音和组词错误。有些阅读障碍的孩子在阅读流畅性上有很大的问题,他们阅读速度非常慢,会读串行。我们用眼动去记录孩子的阅读过程,设置了两种条件,尽快读出排列的数字和读出排列的骰子。阅读正常的孩子在快速读出数字时不需要看到一行中的末位数字,眼睛就可以转到下一行,而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必须要看到一行中的末位数字才会转下一行,说明障碍孩子的前视野很小。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其原因是他们提取数字的语音更困难,需要集中更多的注意,分配到前视野的注意很少。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们在北京测试了几千儿童,发现汉语阅读障碍的发病率与拼音语言阅读障碍儿童类似,约在5%~8%。他们的主要困难也是在字词识别的精确性和流畅性上。阅读障碍儿童的困难的根源是什么呢?问题根源是一些认知能力的缺陷,如语音缺陷、语素缺陷、快速命名缺陷、口语词汇缺陷等。其中语音缺陷和快速命名缺陷是各个语言普遍具有的,语
素缺陷则是汉语阅读障碍中独特的,是与汉语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的,是我们首先提出的。
        我们有没有可能早期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呢?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我们就可以早期干预,就能够减少他上学时发生的种种状况,这也是很多人都在探讨的问题。在国际上,已经有许多研究报告早期辨别有阅读障碍风险的孩子,而目前汉语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我们首先想了解,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真的与学习汉字有关系吗?我们曾经研究三、四、五岁儿童的语音辨别与学习汉字的关系。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如果语音辨别能力非常差,他是不可能识别许多汉字的,表明语音辨别是儿童学习阅读的重要基础。汉语中还有词素和语素,一个词汇可能由多个词素组成。我们也研究三、四、五岁儿童的语素能力与学习汉字的关系。给孩子看四个图片,要孩子选择哪个图片上的动物可能是“斑牛”。如果一个孩子知道“斑马”这个词,能够将“斑”
“马”两个语素分解,再重新组合,就可以做出合适的选择。三岁的孩子很少知道,而四、五岁的孩子做出正确选择的百分比就增加了。这种能力与识字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发现,如果语素能力非常差,他是不可能识别许多汉字的。同样,我们还研究过命名速度、口头词汇量与识字的关系,发现如果孩子命名速度很慢,或口头词汇量很小,他也不可能识得很多汉字。
       大量研究表明,阅读障碍起始于儿童期,受到遗传、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早期鉴别存在阅读障碍风险的儿童,更易于矫治。我们的一个长期追踪研究跟踪了约300名儿童从两岁到13岁的语言和阅读发展历程,每年对儿童进行语言、阅读、认知能力的测试,并收集了他们的智力、家庭、生理等信息。我们发现,儿童学前的一些认知能力发展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他们上学后的阅读发展落后。例如,儿童在4~6岁时的语音、语素和正字法共同缺陷可以预测8岁时的阅读落后,如果儿童还伴有语言发展迟缓,会导致8岁时的阅读落后更加明显。我们也探讨了家庭背景、早期语音技能和阅读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来自母亲教育程度高或亲子活动丰富家庭的儿童,无论他们在4~5岁时的语音技能是正常还是落后,小学三年级时的阅读都基本正常。然而,对于来自母亲教育程度低或亲子活动缺乏家庭的儿童,如果他们早期的语音技能正常,那么学龄期的阅读也还基本正常。但如果他们早期的语音技能落后,小学三年级时的阅读也会落后。结果表明,早期家庭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阅读障碍的发生。学校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的研究还表明,对一些早期家庭教育
相对缺少的儿童,如果他们的认知能力没有明显缺陷,进入小学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后,他们的语言、阅读能力仍然有机会逐渐追赶上他们的同伴。




我的爱币满屋子,求爱贝发美元啊!
已有 1 人打赏爱币 收起 理由
天海意浪 + 10 偶穷得只剩钱咧,赏你两个吧!

总打赏: 爱币 + 10   查看全部打赏

eohxciuadw  评论于  2014-12-23 12:28:44
(⊙o⊙)顶起来
八月玫瑰灰  评论于  2014-12-23 16:34:58
轻轻的我来了
八月玫瑰灰  评论于  2014-12-23 16:35:25
这篇深奥的.
许愿  评论于  2014-12-23 19:01:49
谢谢分享了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天海意浪  评论于  2015-3-23 16:08:46
买了一根笔,可以还大家的爱币了,等着我打赏你们啊!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