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当当的瓶子  发表于 2011-8-19 11:11:22| 3053 次查看 | 5 条回复

1.jpg

1988年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由导演陈朱煌执导,是台湾独立制片富祥公司于1988年摄制的低成本伦理悲剧片,故事改编自台湾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它是台、港通俗影视产品中最典型的家庭伦理大悲剧。2002年有内地同名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2006年有内地同名电视剧《妈妈再爱我一次》。

描写精神病医生林志强留学归国,正要展开精神病院的业务,偶然发现院中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踪18年的母亲秋霞!原来当年其母秋霞与父国荣相恋,但遭林母以秋霞身家不清白为由拆散鸳鸯,另外为国荣娶妻。已经怀孕的秋霞乃到乡下投靠姨母,并在生下志强後独力抚养,母子二人感情极佳。数年后,国荣之妻娟娟经证实不能生育,林家父母为了延续香火,用尽办法要志强离开母亲回到林家认祖归宗。秋霞几经内心挣扎,终於答应。但年幼的志强因思念母亲而无法过平静生活,经常偷偷回到乡下找母亲。

2.jpg

一次风雨之夜,志强躲在庙外避雨,秋霞等人遍寻不着,翌晨找到时,志强已奄奄一息昏迷不醒。秋霞大为激动,失足跌下楼梯成为疯妇。18年後,志强终於找到他心爱的母亲,并以一曲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重新唤醒母亲尘封多年的记忆,母子相认大团圆。

3.jpg

晃当当的瓶子  评论于  2011-8-19 11:12:32

应该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走来的观众,大抵都还记得记忆里的那一次集体挥泪———《妈妈再爱我一次》。几乎每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人,手里都攥着哭湿的手帕。一部台湾苦情戏在内地获得如此之广的共鸣,这是当时发行这部影片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想到的。或许是因为母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题材,或许是因为那个时代还不像现在这样喧嚣,或许是因为它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端口。

《妈妈再爱我一次》的轰动在上世纪80年代几乎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现象。80年代末期是内地的商业片高峰时期,都把港台作为自己借鉴的对象。台湾动作片不发达,但它的悲情片符合中国人的心态,代表了内地观众的观影情结。拍摄《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时候,台湾文化已经在转型了,正在批判琼瑶电影,而侯孝贤、杨德昌等人处在上升阶段;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内地正在涌动商业化的大潮,《妈妈再爱我一次》其实也是当时的中影集团一次市场化的探测。

《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后,相类似的悲情题材都引起了轰动,这暗示了中国内地的观众和台湾观众在心态和情结上比较接近,它们的成功也提醒了我们要往市场化的方向运作电影就要考虑观众,尤其是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不要以为动作片是解决市场化问题的惟一出路。

晃当当的瓶子  评论于  2011-8-19 11:13:54

1990年6月左右,《妈妈再爱我一次》开始在全国试映,首先是在武汉热起来,然后是上海,在全国铺开放映是在9月份。到1990年底的时候,共发行了397个拷贝,观众人数超过2亿,票房上亿元———当时的电影票价有1元到3元的,也有三五毛钱的———这个电影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部片子成功的原因在于它特别煽情。“小强”和“母亲”的扮演者都不是很美,煽的也不是爱情而是亲情,电影也叙事平淡没有任何花里胡哨,但它符合当时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为在它之前观众看了太多动作片,需要调剂一下口味,这种伦理悲情剧刚好满足了观众的需要。其实发行部门和宣传部门都没有把这部小制作的电影当回事,它完全是靠观众的口碑来宣传的,另外,它的主题曲在片中出现了四五次,街上小孩都会唱,这也是间接地为这个电影做了宣传,观众们都知道看这部电影要带手绢进场,不仅花钱买票,还哭个痛快。

巧克力豆豆  评论于  2011-8-19 15:42:43
这部影片应该多让现在的孩子看看
星星之火  评论于  2011-8-19 16:21:52
现如今的代孕妈妈虽说也是有钱人家老婆不孕来代生孩子的
可是却毫无感情和做母亲的责任感
我要勇往直前  评论于  2011-8-20 16:40:58
看的时候还是挺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