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一y  发表于 2016-6-7 15:15:07| 2784 次查看 | 6 条回复
2016年上海幼升小已接近尾声,陪伴孩子一路走来,做父母的感慨颇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幼升小个人体会,希望给后面的家长们帮助孩子升学择校做个参考。仅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一、“条子”猜想
坦白说,我曾为“找条子”花了很大的力气。虽然最终也没找到什么可靠的“条子”,但找的过程中听了很多不同学校的相关人或委婉或坦白的表述,结合近几年各路幼升小家长透露的信息,个人推测比较大的可能性是这样的:
1、学校的确都有自己的考核方法和标准,达标的学生无论有条无条大条小条都进。这是未来学校升学率的保证,也应该是学校招生的“大多数”。同时也可以简化各种“条”之间的较量,减少很多工作量。只不过这个标准,近年随着幼升小家长越来越疯狂的准备,而越来越高了。
2、剩余的名额,在首轮落选者中先安排大条,剩下再在小条和无条之间排序。大条不必说了,小条无条之间如何细分,可能会有N多种,“不足为外人道”。但录取标准不会与“1”相差太远。

这个推测可能不完全准确,但应该“不中亦不远”。以最牛的明确公布自己“条子生”数量的学校为例,如果有一个条子生同时是牛蛙根据步骤1就能录了,校长自然乐得为步骤2的“条子生”空出一个名额来啊。

毕竟大条是罕见的(估计也不屑于来论坛吧)。而小条是不确定的。因此幼升小最关键的关键,是娃,是娃,是娃!

2016年上海幼升小已接近尾声,陪伴孩子一路走来,做父母的感慨颇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幼升小个人体会,希望给后面的家长们帮助孩子升学择校做个参考。仅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一、“条子”猜想
坦白说,我曾为“找条子”花了很大的力气。虽然最终也没找到什么可靠的“条子”,但找的过程中听了很多不同学校的相关人或委婉或坦白的表述,结合近几年各路幼升小家长透露的信息,个人推测比较大的可能性是这样的:
1、学校的确都有自己的考核方法和标准,达标的学生无论有条无条大条小条都进。这是未来学校升学率的保证,也应该是学校招生的“大多数”。同时也可以简化各种“条”之间的较量,减少很多工作量。只不过这个标准,近年随着幼升小家长越来越疯狂的准备,而越来越高了。
2、剩余的名额,在首轮落选者中先安排大条,剩下再在小条和无条之间排序。大条不必说了,小条无条之间如何细分,可能会有N多种,“不足为外人道”。但录取标准不会与“1”相差太远。

这个推测可能不完全准确,但应该“不中亦不远”。以最牛的明确公布自己“条子生”数量的学校为例,如果有一个条子生同时是牛蛙根据步骤1就能录了,校长自然乐得为步骤2的“条子生”空出一个名额来啊。

毕竟大条是罕见的(估计也不屑于来论坛吧)。而小条是不确定的。因此幼升小最关键的关键,是娃,是娃,是娃!

二、关于“考试”

个人认为考察内容越是全面,越是灵活,的学校,结果相对越公平。但那是学校的事,家长插不上手。

孩子步入考场之后,家长除了等待,什么也做不了。

归根结底,六岁的孩子之间能有多大的差异呢?一切考试都有偶然性,幼升小为最。比如我听说某校如果一组里小A去抢小B的东西,则无论小B奋起反抗还是不知所措,老师都会毫不留情地把两个人都划掉。当时的感觉是震惊。因为我想不出“万一遇上”这种情况,该教孩子如何应对,才能不让老师把他划掉呢?

因此我认同某名校校长的讲话,遗珠是必然的。幼升小不存在“失败”。或者可以称之为“无缘”。

三、关于“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已经太多人总结,不说了。个人认为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准备必须关注:

1、行为规范、礼仪、专注精神、与老师互动的气场。很多事情是临时教不会的。

2、“落选”的心理疏导。因为落选是大多数,所以一定一定要事先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好心理疏导方面的准备,不要让孩子认为“落选=失败”。这个准备,应该是从孩子第一次问你“为什么要学”的时候开始的。如果马上回答“为了考上好小学”,那么就已经输了。不谈情操,不谈眼界,万一落选你拿什么安慰他让他保持信心和勇气?万一选上你又拿什么来激励他继续奋发图强?总不见得到小学说初中到初中说高中到高中说大学吧。那样你在孩子心目中不就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家长了吗?未来你拿什么来应对他的青春叛逆期?这是每个家长的必答题,请你事先想清楚。

四、关于“择校”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择校很正常。但幼升小择校未果也没什么。因为,以一个翻阅(翻遍)了家长帮近几年小升初(是小升初,不是幼升小,没有笔误,我也是够疯了)的家长的身份说,小学的差距真的不是多大事儿。
关键是初中,是初中,是初中!

打个比方吧,好象一块学习蛋糕,民办是课内吃一半课外吃一半,不鸡的公办是课内吃1/4课外吃3/4。有很多牛蛙的家长甚至更喜欢公办,因为他根本看不上民办课内的蛋糕,宁愿多一点时间吃定制款。

也有家长说“氛围”,说“信息”。其实,在QQ群微信群满天飞、大小机构公众号竞争激烈的现在,你真的以为自己只能和校内的家长交流吗?

(注:此处说“关键是初中”前提是不讨论出国之类的途径,也不考虑其它更超脱可能也更积极的人生选择,仅只针对家长的幼升小焦虑。)

五、关于“自鸡”

1、一定要很了解自己的娃,一定要为自己的娃量身定制适合的学习计划。
2、一定不能急。再急也不能跟娃急。可以中场换人,可以先冷处理第二天再说。但就是不能急,不能急,不能急。家长发火的时候,孩子大脑多半是放空状态,无效率。如果孩子为了平息家长怒气而去“死记硬背”,更是适得其反。
3、要接受孩子大脑的学习规律。神童是偶然,普娃是必然。作为家长,要接受。所谓“静待花开”真的会有惊喜。比如我家那个在用“数”代替计算几个月之后,突然就不需要数了,突然就20以内100题5分钟全对了。而我从来没有制止过他数。
4、语文靠阅读,阅读量到了,什么都有了。
5、英语靠说。家长不会说的请用点读笔。否则靠机构一周一次根本不够。
6、思维不能解决的过于抽象的问题,大人要主动帮他替换成具象的问题先理解,再提高。举个最简单的算数例子:要是算不出3*3=9,改成一个小朋友发3颗糖,3个小朋友……估计没有人答不上来的。
7、孩子刷题的时候家长不要刷剧。
8、不要忽略运动能力。

无论自鸡还是机构鸡,一定要注意均衡。学科上跑得太快的,入学考未必测得出来。虽然考题万变不离其宗,但学校也怕招到“应试”机器,所以仔细看历年“真题”,始终是有变化的。特别是前一年被普遍运用然后大家蜂拥报班的项目。比如今年多少孩子都上过的“看图说话”,考起来都是改头换面的。

至于“提前学很多”,应该是学有余力的孩子为未来的学习做的准备,不属于幼升小必备。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年年都有普娃考入民小的,总不见得每个都是大条吧?

最后,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快乐。
2016年上海幼升小已接近尾声,陪伴孩子一路走来,做父母的感慨颇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幼升小个人体会,希望给后面的家长们帮助孩子升学择校做个参考。仅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一、“条子”猜想
坦白说,我曾为“找条子”花了很大的力气。虽然最终也没找到什么可靠的“条子”,但找的过程中听了很多不同学校的相关人或委婉或坦白的表述,结合近几年各路幼升小家长透露的信息,个人推测比较大的可能性是这样的:
1、学校的确都有自己的考核方法和标准,达标的学生无论有条无条大条小条都进。这是未来学校升学率的保证,也应该是学校招生的“大多数”。同时也可以简化各种“条”之间的较量,减少很多工作量。只不过这个标准,近年随着幼升小家长越来越疯狂的准备,而越来越高了。
2、剩余的名额,在首轮落选者中先安排大条,剩下再在小条和无条之间排序。大条不必说了,小条无条之间如何细分,可能会有N多种,“不足为外人道”。但录取标准不会与“1”相差太远。

这个推测可能不完全准确,但应该“不中亦不远”。以最牛的明确公布自己“条子生”数量的学校为例,如果有一个条子生同时是牛蛙根据步骤1就能录了,校长自然乐得为步骤2的“条子生”空出一个名额来啊。

毕竟大条是罕见的(估计也不屑于来论坛吧)。而小条是不确定的。因此幼升小最关键的关键,是娃,是娃,是娃!

二、关于“考试”

个人认为考察内容越是全面,越是灵活,的学校,结果相对越公平。但那是学校的事,家长插不上手。

孩子步入考场之后,家长除了等待,什么也做不了。

归根结底,六岁的孩子之间能有多大的差异呢?一切考试都有偶然性,幼升小为最。比如我听说某校如果一组里小A去抢小B的东西,则无论小B奋起反抗还是不知所措,老师都会毫不留情地把两个人都划掉。当时的感觉是震惊。因为我想不出“万一遇上”这种情况,该教孩子如何应对,才能不让老师把他划掉呢?

因此我认同某名校校长的讲话,遗珠是必然的。幼升小不存在“失败”。或者可以称之为“无缘”。

三、关于“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已经太多人总结,不说了。个人认为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准备必须关注:

1、行为规范、礼仪、专注精神、与老师互动的气场。很多事情是临时教不会的。

2、“落选”的心理疏导。因为落选是大多数,所以一定一定要事先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好心理疏导方面的准备,不要让孩子认为“落选=失败”。这个准备,应该是从孩子第一次问你“为什么要学”的时候开始的。如果马上回答“为了考上好小学”,那么就已经输了。不谈情操,不谈眼界,万一落选你拿什么安慰他让他保持信心和勇气?万一选上你又拿什么来激励他继续奋发图强?总不见得到小学说初中到初中说高中到高中说大学吧。那样你在孩子心目中不就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家长了吗?未来你拿什么来应对他的青春叛逆期?这是每个家长的必答题,请你事先想清楚。

四、关于“择校”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择校很正常。但幼升小择校未果也没什么。因为,以一个翻阅(翻遍)了家长帮近几年小升初(是小升初,不是幼升小,没有笔误,我也是够疯了)的家长的身份说,小学的差距真的不是多大事儿。
关键是初中,是初中,是初中!

打个比方吧,好象一块学习蛋糕,民办是课内吃一半课外吃一半,不鸡的公办是课内吃1/4课外吃3/4。有很多牛蛙的家长甚至更喜欢公办,因为他根本看不上民办课内的蛋糕,宁愿多一点时间吃定制款。

也有家长说“氛围”,说“信息”。其实,在QQ群微信群满天飞、大小机构公众号竞争激烈的现在,你真的以为自己只能和校内的家长交流吗?

(注:此处说“关键是初中”前提是不讨论出国之类的途径,也不考虑其它更超脱可能也更积极的人生选择,仅只针对家长的幼升小焦虑。)

五、关于“自鸡”

1、一定要很了解自己的娃,一定要为自己的娃量身定制适合的学习计划。
2、一定不能急。再急也不能跟娃急。可以中场换人,可以先冷处理第二天再说。但就是不能急,不能急,不能急。家长发火的时候,孩子大脑多半是放空状态,无效率。如果孩子为了平息家长怒气而去“死记硬背”,更是适得其反。
3、要接受孩子大脑的学习规律。神童是偶然,普娃是必然。作为家长,要接受。所谓“静待花开”真的会有惊喜。比如我家那个在用“数”代替计算几个月之后,突然就不需要数了,突然就20以内100题5分钟全对了。而我从来没有制止过他数。
4、语文靠阅读,阅读量到了,什么都有了。
5、英语靠说。家长不会说的请用点读笔。否则靠机构一周一次根本不够。
6、思维不能解决的过于抽象的问题,大人要主动帮他替换成具象的问题先理解,再提高。举个最简单的算数例子:要是算不出3*3=9,改成一个小朋友发3颗糖,3个小朋友……估计没有人答不上来的。
7、孩子刷题的时候家长不要刷剧。
8、不要忽略运动能力。

无论自鸡还是机构鸡,一定要注意均衡。学科上跑得太快的,入学考未必测得出来。虽然考题万变不离其宗,但学校也怕招到“应试”机器,所以仔细看历年“真题”,始终是有变化的。特别是前一年被普遍运用然后大家蜂拥报班的项目。比如今年多少孩子都上过的“看图说话”,考起来都是改头换面的。

至于“提前学很多”,应该是学有余力的孩子为未来的学习做的准备,不属于幼升小必备。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年年都有普娃考入民小的,总不见得每个都是大条吧?

最后,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快乐。


二、关于“考试”

个人认为考察内容越是全面,越是灵活,的学校,结果相对越公平。但那是学校的事,家长插不上手。

孩子步入考场之后,家长除了等待,什么也做不了。

归根结底,六岁的孩子之间能有多大的差异呢?一切考试都有偶然性,幼升小为最。比如我听说某校如果一组里小A去抢小B的东西,则无论小B奋起反抗还是不知所措,老师都会毫不留情地把两个人都划掉。当时的感觉是震惊。因为我想不出“万一遇上”这种情况,该教孩子如何应对,才能不让老师把他划掉呢?

因此我认同某名校校长的讲话,遗珠是必然的。幼升小不存在“失败”。或者可以称之为“无缘”。

三、关于“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已经太多人总结,不说了。个人认为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准备必须关注:

1、行为规范、礼仪、专注精神、与老师互动的气场。很多事情是临时教不会的。

2、“落选”的心理疏导。因为落选是大多数,所以一定一定要事先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好心理疏导方面的准备,不要让孩子认为“落选=失败”。这个准备,应该是从孩子第一次问你“为什么要学”的时候开始的。如果马上回答“为了考上好小学”,那么就已经输了。不谈情操,不谈眼界,万一落选你拿什么安慰他让他保持信心和勇气?万一选上你又拿什么来激励他继续奋发图强?总不见得到小学说初中到初中说高中到高中说大学吧。那样你在孩子心目中不就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家长了吗?未来你拿什么来应对他的青春叛逆期?这是每个家长的必答题,请你事先想清楚。

四、关于“择校”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择校很正常。但幼升小择校未果也没什么。因为,以一个翻阅(翻遍)了家长帮近几年小升初(是小升初,不是幼升小,没有笔误,我也是够疯了)的家长的身份说,小学的差距真的不是多大事儿。
关键是初中,是初中,是初中!

打个比方吧,好象一块学习蛋糕,民办是课内吃一半课外吃一半,不鸡的公办是课内吃1/4课外吃3/4。有很多牛蛙的家长甚至更喜欢公办,因为他根本看不上民办课内的蛋糕,宁愿多一点时间吃定制款。

也有家长说“氛围”,说“信息”。其实,在QQ群微信群满天飞、大小机构公众号竞争激烈的现在,你真的以为自己只能和校内的家长交流吗?

(注:此处说“关键是初中”前提是不讨论出国之类的途径,也不考虑其它更超脱可能也更积极的人生选择,仅只针对家长的幼升小焦虑。)

五、关于“自鸡”

1、一定要很了解自己的娃,一定要为自己的娃量身定制适合的学习计划。
2、一定不能急。再急也不能跟娃急。可以中场换人,可以先冷处理第二天再说。但就是不能急,不能急,不能急。家长发火的时候,孩子大脑多半是放空状态,无效率。如果孩子为了平息家长怒气而去“死记硬背”,更是适得其反。
3、要接受孩子大脑的学习规律。神童是偶然,普娃是必然。作为家长,要接受。所谓“静待花开”真的会有惊喜。比如我家那个在用“数”代替计算几个月之后,突然就不需要数了,突然就20以内100题5分钟全对了。而我从来没有制止过他数。
4、语文靠阅读,阅读量到了,什么都有了。
5、英语靠说。家长不会说的请用点读笔。否则靠机构一周一次根本不够。
6、思维不能解决的过于抽象的问题,大人要主动帮他替换成具象的问题先理解,再提高。举个最简单的算数例子:要是算不出3*3=9,改成一个小朋友发3颗糖,3个小朋友……估计没有人答不上来的。
7、孩子刷题的时候家长不要刷剧。
8、不要忽略运动能力。

无论自鸡还是机构鸡,一定要注意均衡。学科上跑得太快的,入学考未必测得出来。虽然考题万变不离其宗,但学校也怕招到“应试”机器,所以仔细看历年“真题”,始终是有变化的。特别是前一年被普遍运用然后大家蜂拥报班的项目。比如今年多少孩子都上过的“看图说话”,考起来都是改头换面的。

至于“提前学很多”,应该是学有余力的孩子为未来的学习做的准备,不属于幼升小必备。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年年都有普娃考入民小的,总不见得每个都是大条吧?

最后,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快乐。


为了孩子我挥汗如雨,为了爱币我鞠躬尽瘁!
jpbdv  评论于  2016-6-7 15:20:00
我来我走
allenpro85  评论于  2016-6-8 07:37:27
感谢楼主的分享,受教了
whr2178  评论于  2016-6-8 11:25:08
从幼升小就开始有压力了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jyxie  评论于  2016-9-29 11:58:20
感谢楼主分享。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路人小q  评论于  2016-10-17 16:27:07
谢谢,家长好累啊
asawarei  评论于  2017-1-11 15:05:03
谢谢分享,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