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无云  发表于 2013-8-25 12:17:32| 1312 次查看 | 5 条回复
每年暑假,热的不仅是天气,还有各种名目的旅游。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与父母组成2+1的组合,享受假期带来的快乐。暑期带孩子到外地旅游放松本是一件好事,可令很多家长意想不到的是,有的小孩子竟然开始攀比起旅游线路和旅游费用,还有迅速蔓延趋势。以前,孩子们攀比的是各种文具和名牌服装,如今,去那里旅游,走国际路线还是国内,住几星级酒店,旅游费用是否昂贵等,都成为孩子们攀比的内容。不少孩子更把假期旅游看做必须,因为每到开学,同学们聚在一起,都会交流彼此假期去那里旅游,如何开眼界,又有怎样的见闻。这些谈资已经成为他们不被众人甩掉的资本。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不出去旅游,就有可能被同学“看不起”。

  孩子的 “无知”让家长苦恼

  白领张先生告诉记者,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在暑假前就提出放假要去美国弗罗里达州迪斯尼游玩的要求。声称,那是时间最为悠久并且规模最大的迪士尼乐园。张先生称,自己和太太都只是普通白领,尽管公司的规模和效益都不错,他们的收入也不低,一家三口过日子还算宽裕,但要举家共赴美国游玩,开销还是有点大。他试着跟儿子商量换个地方度假,但儿子很坚决地说,必须去美国,因为那个迪士尼他们班级已经有好几个同学去过,他也在同学面前夸下海口,说今年肯定会去,如果不去会被同学笑话,以后还有谁会跟他交朋友?看着儿子委屈而焦急的眼神,张先生只有妥协。

  其实,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但是旅游,原本只是想让孩子开拓眼界、放松心情,如今却因为各种原因变成了父母的负担,不能不让家长们担忧。张先生说,他们公司的几个同龄同事,都遭遇过这样的事情。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哪个家长都不想亏了孩子。无论是衣着还是学习用品,饮食或玩具,包括游玩,都希望给予最好的。但父母的这种良苦用心,却无意中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各种攀比势头迅猛。有些孩子还因为要求未能达到而嫉恨父母,用走极端的方式报复父母。他的同事小梁,有个漂亮可爱的女儿,从小就被大家捧在手心,家中六个大人围着她团团转。孩子读书很聪明,很招老师们的喜欢,班干部的头衔从未落空过。父母觉得脸上有光,对孩子更是加倍的宠爱。只是父母的珍爱却让孩子变得任性而刁蛮,稍有不如意,不是吵闹一番就对父母不理不睬。去年小升初,因为成绩优异,进了好学校。父母高兴之余,为了奖励女儿给她安排了出境游。谁知女儿开口就要去英国,理由是喜欢英国的贵族气息和皇家风范。一直对女儿百依百顺的小梁,考虑到经费太过昂贵就拒绝了。之后,任小梁夫妻做何安排,女儿都一口拒绝,即便小梁最后同意去英国,也被女儿拒绝了。事后,小梁得知,女儿之所以提出去英国是源于她的公主梦,英国是她一直向往的国度,她的几个好朋友都已经去过,那些照片曾让她生出无尽的遐想。事发已经一年多了,小梁说女儿对他依然冷冰冰的。有时候连爸爸都不叫。这让他非常难过和寒心。

  张先生说,攀比之风让家长深感忧虑。孩子的欲望不断膨胀,但家长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面对这样的攀比风,是他们这些工薪阶层的父母们眼下为之烦恼的事。

  孩子行为模式缘于教育方式

  有专家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攀比之风,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联。其实,在国外,每逢假期,孩子们也会跟随父母外出旅游,只是他们的旅游费用并非完全由父母负担,其中一部分,是靠他们的自力更生。这不仅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在不少国家,父母从小就会培养孩子的自立和感恩意识。即便是假期旅游,孩子们也会通过一些途径和手段,用他们力所能及的付出,来换取父母的赠予。生活在加州圣荷西的悠悠,即将读9年级,暑假跟随父母一起来中国旅游。上海的暴热并未吓退悠悠的游玩之心,十几天的中国行,让她对这个神秘国度有了全新而直接的了解。悠悠说,这次来中国是她向往已久的一次旅行。为了能让父母愿意安排这次旅行,她已经坚持半年多,每天帮妈妈刷碗,因此而得到的酬劳,加上平时的零花钱,筹齐了她自己的来回机票钱。她很感谢父母能同意并资助她的旅游计划,她感到很幸福。当她获悉,中国一些学生会因为攀比而增加父母额外负担时,表示很难理解。

  悠悠介绍说,在美国,很少有学生的暑假用来纯粹玩乐,尽管他们没有暑假作业,但大部分人还是会通过暑期学校、兴趣夏令营、做义工、假期打工和旅行等各种方式,过一个充实的暑假。很多美国家长,会鼓励和支持孩子在暑假去做兼职或打工,比如到超市当收银员、到洗车店洗车、修剪花草等,这些钱就可以成为孩子的暑假旅游基金,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能享受一段愉快的旅游经历。而有些孩子坚持打工一个暑假,能挣到一笔数目不小的收入。无论是经济条件一般,还是比较富裕的家庭,家长们都支持孩子在暑期打零工,鼓励他们赚钱养自己,体会自食其力的快乐。所以,很多中学生如果没有特别的安排,会选择在暑期打一份工或兼职两三份工作,一些中学生还会申请到公司里实习,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

  悠悠说,相对于中国孩子,美国孩子更加独立。美国同学之间偶尔也会有攀比现象,但这种攀比,绝不会是拿父母或家境条件来攀比,更多的是自身能力的一种攀比。相对于中国家长总是无偿给予,美国家长更重视的是孩子自主能力及服务意识的培养。所以美国的中小学生很乐意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一些大学在招录时非常看重学生是否参加过社区服务。暑假在各个社区都可以看到当义工的学生,他们帮助社区打扫卫生,去医院照顾病人,到动物庇护所照顾小动物等。对于这类活动,美国的孩子报名都很积极,家长也十分支持。

  父母的正确引导极为重要

  暑假旅游已成为眼下学生的常规项目。不少网友认为,造成攀比风固然有其客观因素,但关键还在于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网友史女士称:儿子一直很乖巧,平时也很少在物质上提出非分要求,对穿着和文具都没有特别的讲究,基本上是买什么就穿用什么。但去年寒假,当她提出全家去海南旅游时,原本以为儿子会兴高采烈,结果儿子却不紧不慢地说他们好几个同学都去迪拜旅游,他也要去的请求。儿子说: “每年开学,班里都有个固定活动,老师会要求全班同学把假期出去旅游的照片挑几张带到学校给大家观赏。看着别人拿着的境外旅游照,我心里总觉得不舒服,有些同学还取笑我,到现在连国门也没出过。再说,看看这么漂亮的海滩和宾馆,真的好羡慕,为什么我不能去?别人去过几次,我一次也没有。”儿子读的是所公办的重点中学,成绩好的同学固然很多,因为教育质量高,许多有钱的同学也都在父母的多方努力下进了这里。这个年纪的孩子还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就读,健康的心态很重要。为此,她特意找儿子长谈了一次。谈话中,她问儿子:同学到迪拜拜去过了,他们除了享受那里的豪华生活和美味外,对迪拜这个国家又了解多少?儿子说他们其实一点也说不出来。她抓住机会及时地说:其实获取知识并不一定都要亲身经历,只要你有心,现在的资讯如此发达,你可以很方便了解到你想了解的东西,关键看你的出发点和目的。

  网友王女士也表示,攀比行为固然不可取,但对于十几岁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正确引导比武断制止、说教更为重要。暑假外出旅游,能让孩子增长见识,培养自身能力。但是,当孩子们把暑假的外出旅游作为同学间的虚荣炫耀时,家长们应该谨慎而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坚持原则,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跟风。家长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孩子的处世观的正确形成。另外,攀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心理和行为,若想杜绝似乎不大可能,但如何让孩子能正确理解攀比,并进行良性攀比,还需要父母和学校的正确引导。面对假期,旅游、逛街都是免不了的假日节目,抓住这次机会,与孩子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做好规划胜过盲目跟风

  暑假外出旅游,让孩子们在增长见识,培养自身能力的同时,也得到身心愉悦。但是,当孩子们把暑假的外出旅游作为同学间炫耀攀比的资本,当孩子向家长提出一高再高的要求,当家长为尽量满足孩子的条件而承受压力时,暑期旅游就已经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有关专家表示,随着假日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做为一个热门选择也渗入到了校园。但为了一个假期旅游,一些家庭不惜搭上夫妻两个月的收入,如此 “昂贵”的付出,真的能给孩子们带来相应的收获吗?或许,他们得到放松了,去外面走走长了见识,暑期结束后和同学之间有了谈资,但这些知识、见识,以及被他们极为看重的谈资,又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养分和感受?一份虚荣的炫耀?或者是一个毫无收获的盲目跟风?

  另外,出国游费用很高,并不是每位学生家长都能承受,这对于一些没有经济条件出国的孩子来说,心理会产生阴影,容易引发攀比。而这种非理性的攀比如果在一部分家长中蔓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游学要量力而行,没有必要不顾实际情况一味攀比,而孩子的暑假也不是非要在国外过才有意义,哪怕是就在巷子里踢足球吃冰棍,只要开心,暑假就一样有意义。


家有小活宝,大活宝来报到!
appleisland  评论于  2013-8-25 12:21:45
大家好!!!
yxxxm  评论于  2013-8-25 12:44:59
楼主好有心,帮顶
月亮在跑  评论于  2013-8-26 10:41:24
比成绩
万里无云  评论于  2013-8-26 18:05:26
yxxxm 发表于 2013-8-25 12:44
楼主好有心,帮顶

谢了!
万里无云  评论于  2013-8-26 18:06:16
月亮在跑 发表于 2013-8-26 10:41
比成绩

同意!凡事量力而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