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ygaga  发表于 2011-6-4 10:30:10| 1867 次查看 | 0 条回复

总序




工作告一段落,申请和签证也刚做完。兑现对自己

和张老师的承诺,写一点感想。预计分为前言篇;申请LL.M.(美国法学硕士,俗称“老流氓”)途中历练:本科短板,TOEFL(托福英语考试)噩梦,2010第一次试水,2011年冲锋号:豪赌和复活秘籍;结语。抛砖引玉,仅供参考,重在交流。


前言(总体感想和信息简介)


引言:为什么留学?

一些人准备去国外工作、生活;还有人有机会的,嫁给一对蓝眼睛;一些人是在外资律师事务所工作,主要为了考BAR(外国律师考试)回来做PA(Partner:

律所合伙人,俗称趴);有人是为了完成人生拼图;有人欲解人生烦腻;还有的看这么多人出去,反正自己就一条,跟了。很多人心甘情愿把脖子伸给法学院(就像暮光之城里的“拜啦”爱上“爱的我•酷冷”),让LLM

Program(昂贵的法学硕士项目)狂吸血,然后上演吸血鬼后传,牙尖嘴利回国“狩猎”。一句话,规划各异,人人都是自己前途的最终决策者(无论是否明智)。在这里不敢充当人生导师,自己还天天琢磨规划呢:)。


本人各方面背景属于普通人(见附后背景信息),离所期待的目标还有5000小时的路程,因为根据一个有趣的理论[url=]

href="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04/the_dan_plan.html">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04/the_dan_plan.html[/url],一个人要成为专家需要10000小时付出。反省自己上班迟到,加班不足还经常走神,认为工作为公司为老板,忘了更为自己干,没好好尽力,现在才明白,工作9年,

还差这么远!呜呜。。。


曾听到、遇到并仰望过很多牛人(定义:牛校和/或顶级律师事务所即牛所,或能力特牛的),就LLM申请来说,牛人们能力都摆着,于是,申请一堆牛校(排名前14,前6,前3),在AD(Admitted:录取)的雨季,他们每周都享受着做A学校

(加$20000)Vs. B校(全奖) vs. C{和男/女朋友双飞} vs. H vs. S vs.

N…的愉快选择和纠结旅程,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可惜我无法复制,于是寂寞离去。


在两年边工作边申请中,由于时间统筹、考试能力、学习背景、文化等原因,遭遇不少挫折(两位数的TOEFL考次,钱包和心都比赛着流血),幸而在很多金东方老师、朋友的鼓励支持下努力赶上遥不可及的前14(神龙见尾不见首),就像赛跑追逐,你不断加速之后,目标居然触手可及。


近几个月的经历很惊心:做了很多付出和不少牺牲,翘首期待录取的AD雨和雨后彩虹,起初是被安排进等列(Wait

List:录取的候补名单),然后就是遭遇一连串火山般爆发的拒信,伴随着大批量昂贵喷发的遗憾(regret to inform you)和安抚性语言(Hope

that you will be admitted at other law

schools)。最终,幸运地从层层火山灰中钻头爬出来,得以复活:灰头土脸,笑容开始像王宝强一样灿烂——“嘿!老板。”心情特像得这句《人在囧途》的电影台词:)。


背景信息:

2年无名学院法律大专(一半非法律科目);

乡下法庭近3年,期间,过律考,自考本科;

辞职做律师近3年,做些小案件,乐此不疲;

后考取研究生,到省外求学,眼界被开阔;

大所工作近1年,后作法务3年,决定出国。


2009年托福94分,很迟企图强申前14,未遂,

印第安纳,埃默里,南加州录取,有助定位;

2011被康奈尔, 西北等候补名单,

被复活。

另,GPA(成绩)本、专科2.7;研究生3.1;

2010年12月TOEFL分数为103(28,25,23,27)


申请LLM途中历练


(一)本科短板,TOEFL噩梦。


引言:

那个隐藏的凶手和女子的对话中,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如果你有恐惧(弱点),它就会不断的找机会攻击你,直到你一次次失利”。这一句话出自一个电影,讲述在一个军事训练孤岛上,一小群人先后被杀死,凶手深知每一个人的弱点,而最后这个女子的弱点是——怕水,因为她几乎溺毙的经历和不断重复的梦魇。


我的弱点一:本科自考,足以致命?


前14未见自考者的申请记录,而一些学校明确公开不认可这样的学历。我强调自己的实务经验,人生历练和读过研(尽管2年大专加3年研没有一个本科好)。


插播一个故事,研究生毕业时,面试一个律所。

面试者问我:“你本科自考的啊。。。你觉得和全日制的主要差距在哪里?”我回答:“确实在学校的时间不长,理论书少读了一些,而且,只能在法院边审案边学法律运用(说了好几本书名,她比较茫然),每周写两篇法律文书。不过,有意思的是,一个本科4年的学生毕业时,由于我审案表现良好,他被安排做了我助手,我不知道这个能不能说明一些差距。”面试者愣住,发现我“来者不善”:),立刻“恩,好,下一个问题”。


有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弱点的反面或侧面,有其他有意思的东西。例如,我从没有拿过奖学金,但是,拼出过一篇优秀毕业论文;不是学生会委员,但是,抽空去做法援。你可能在一个非营利组织实习过,或者支援过边疆,或者帮凤姐狂人语录无罪辩护成功(玩笑)。外国学校更关注你的优点,而非相反。学校不是在找完美的人,如果你具备基本条件(本科,托福100左右),即使优点有限,只要PS(个人陈述)和其他文书写的熠熠发光,让人读来眉宇舒展,或拍案叫绝,或悄然动容,你就可能争取到好学校,除非年轻有为的你被定性为基地组织小头目。


我的弱点二 努力不足,屡败托福。Give up? No way!


引言:自己感觉英语还可以,但是,从那一天,我遇到托福起,就像霜打的茄子:蔫儿了;就像鱼落在猫手里,活活被玩儿死。。。(引自托福回忆录第1页/总页数882)。托福高手们可以轻视一笑,飘过此段~


在ETS(美国托福考试机构)亚太区2010年度最无私考生贡献奖的名单中,自信地说,我绝不可能名落孙山。曾经有一个变态的吸金考试横亘在我面前,好不容易才通过,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考托福,我宁愿直接向ETS捐款,我决不稀罕决不情愿,如果非要给这份不情愿加一个程度,我觉得是一万分。同志们,务必争取3次以内解决战斗,3次以上绝不提倡(除了耗费钱和时间,密西根和宾大要看你考了几次托福的,有负面影响)。


试问:当你考了8次,心理几近崩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智商时,你和我的结论会不同么?对别人来说,托福小菜一碟,网上动辄3周110,2周105的经验帖。张老师也多次提醒我托福很重要,和那些野兽级的同学相比,分数不能差太远啊。


但,托福,对我,注定是一个噩梦,“如果你有恐惧(弱点),它就会不断的找机会攻击你,直到你一次次失利”:高考81/150,大学两年未过四级,好不容易靠读写能力考过研究生,毕业工作,英语成为绊脚石。离开律所进公司之前,想学好英语,报名EF(A

saleswoman asked: “Why do you want to learn English?”.  "Because I hate

it.” I replied.Then She laughed unwisely.Correspondingly,I shot her a dirty

look.(恶狠狠看了她一眼)。她嘴张掉,发现来者不善:),立刻“那好,下一个问题”。


业余时间EF学了1年半,自我感觉颇有进步,开始飘忽。但是,从那一天,遇到托福起,就像霜打的茄子:蔫儿了;就像一条没准备好百分百跳跃的鱼,烙在在他家美国网络后院里守株待兔的满脸坏笑的加菲猫手里(想象一下那个嘴角沾满偷吃别人奶酪并坚决不吃降价的二手奶酪的ETS。有人考两次以上,砍价成功的,请务必Email我[url=]

href="mailto:discount_impossible@absolutelyimpossible.ets.cn">discount_impossible@absolutelyimpossible.ets.cn[/url]:),一次次被迫“献血”,被玩得死去活来。


水平见底的我,第9次考试才达到100分,其中的自责,屈辱和身心打击,超出了想象。一度极其沮丧,甚至想到枪手,但又立刻非常鄙视这一想法。物极必反,心中另一个我站了出来:连个托福100这么小的目标都实现不了,出去干嘛!心里意识到,

每每到极限,也就是突破自我的最佳时间。于是,咬牙鼓励自己:我要坚持,不管结果如何。




托福血泪史换来的经验是:

对于水平80多分要过100的同学,请放弃侥幸心态,提高英语水平和应试技能。具体一点,从一开始就抱着“考不过毋宁死”的决心,制定学习时间表并集中精力像盖世太保一样严格执行,用跟读听力文章来攻克听说弱项,找最好最少的资料(OG

& TPO1-20加文本, [url=]

href="http://shenchengfei.com/">http://shenchengfei.com/[/url]上面的芊芊听力,口语示范和作文预测,什么扒狼、呆儿它,建议省省),在最少的次数和合理时间内高效冲刺复习,例如,有同学现在5月开始复习,3个月内考2次,这样8月就可以开始进入申请下一环了,从而避免像我几乎被玩死的悲惨命运,很多学校不敢申或者打酱油白申:

哥伦比亚Columbia:总分105(读听说写单科分数线:26,26,24,24);芝加哥Chicago:104;纽约NYU:100(26,26,22,22);

弗吉尼亚UVA:100(26,26,22,24); 乔治敦GT,哈佛Harvard:100(25×4)。


另外,最好在本地考试(如需要,网上有代报名服务的);考试前两天我迷信喝鱼汤;考试当天累的话,可以喝一瓶红牛加一瓶咖啡;然后就是放松,告诉自己死不了。死,也要乐观地死去:这一次便宜了那个E打头的吸金狂,下一次绝不能便宜它。


结语:引言提到的军事岛谋杀故事,最终,那个女子在水里战胜了恐惧,并手刃了那个凶手。


(二)2010第一次试水(附两次申请的经验)


引言:定位——起初,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莫名起妙;逐渐,发现是命运星象学,让人深信不疑;后来,酷似梦境解析,总想实现穿越。


实现梦想最好的方式就是马上从梦中醒来。


时间回溯到2009年11月20日(11月中旬考托福94分),此前两个月,心里一直在嘀咕:前14有没有戏?能招了我么?网上向张老师咨询求定位,得到JASIMINE老师指点迷津,非常感谢。因为在职,很难一心二用,特别不想让申请影响工作。当时又比较忙,我特犹豫(天秤座,难免的:),以至将事情搁置起来。俗话说,世界上没有懒惰的人只有没有计划的人。我想补充一句,其实,世界上有很多有计划的人,但很缺乏严格执行计划的人。所以,说得狠一点,人的区别就看你是否是一个严格执行计划的人。反正,当时,我不是,未来,希望是,起码,努力争取是。


直到2010年1月中下旬我才决定开始申请。由于大部分学校申请期限已过,在张老师团队的有效“包办”下,申请了印第安纳,埃默里,南加州,范德堡,乔治华盛顿,圣路易斯华盛顿,宾夕法尼亚,

康奈尔,弗吉尼亚这9所学校。当时所做的介绍信,PS(个人陈述),CV(简历)等文书质量水平果然高我一大截,PS我读了好几遍,对自己的感觉变得前所未有的好:),而我自己只负责学校成绩单寄送,找人签字。结果,不出所料,后三家T14的拒信如期而至,圣路易斯华盛顿也没给OFFER(录取);范德堡把我放Wait

list(候补名单,当时就觉得他家商法出众,又在乡村音乐之都,风景和学术声誉俱佳,还提供法律英语课程,如果转正就考虑成行,结果略微扫兴);GW秘书看了资料,建议TOEFL补考到100,也没想法了(仔细想想,应该再考。乔治华盛顿在华盛顿位置一流好,可能还有奖学金);好在,前三家录取!


总地来看,当时的申请结果很不错,达到了预期;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一些不错的学校可以接受我的不完美。尤其喜欢埃默里的来信,其“露骨的”正面评价让我深受鼓舞(就感觉这个学校,特识货。。。),算是吃下了定心丸,最后,DEFER(延迟入学)了南加州,等着2011年冲刺前14。谁知2011的申请旅程相当不易,关键在于,半路歇了半年发现,在通往具有别样风情之美的前14景区的途中,汽车油门通道被TOEFL(托福考试)碎片堵塞了,屡次呛歇菜。。。


两次申请下来,个人总结几点片面申请经验:


事实上,每个人往往只知道真相的一部分。一点感悟是,前人的经验就是最好的标尺,只有综合归纳前辈们的信息,我们才能发现并走好自己的路。


首先,申请的前期关键词预热:

1.        探路:从USNEWS,LLM

GUIDE,[url=]

href="http://www.leiterrankings.com/">www.leiterrankings.com/[/url],TOTOO,寄托家园等网站、其他校友、朋友等渠道了解LLM基本情况,有一些合理想法。

2.        

定位:定位解决大概申请什么范围和排名的学校的问题。很多人因为高估自己而后悔不已,而不少人却因为低估自己而追悔莫及。可见,定位确有必要,确实重要。衡量自己的学历背景、实习和工作成绩(如有)能进哪些美国法学院,这一步很关键。定位可以根据校友、前辈的经历帖子猜个大概,也可以举牌跪求,不过终究是模糊哲学,最后录取还是因人因时而异。


每年,申请的人海中,经常有很多条大鳄浮出水面,争相吞噬前3,前6这等在岸边饮水的巨牛(LLM)及其肥肉($$$cholarship),让人惊叹不已。幸好,还有很多大鱼和有分量的鱼(好学校,好项目),普通人可以通过购置鱼见鱼爱的漂亮鱼钩,诱饵调制可口,磨练垂钓技术和坐禅悟透“鱼道”心态来钓取。具体说,挖掘学业学术和工作闪光点,提高英文成绩,个人陈述等申请文书说服力,争取录取和奖学金。

3.        

选校:学校排名,奖学金,国内、外校友圈,项目独特性,就业机会,地理位置,校园风景,师生比例,图书馆藏书、座位与学生比例,预计耗费金钱和时间等——把这些要素按100分来分配自己评估的权重,拿出选校清单(这个方法,在LLM

Guide中的排名游戏里有专业软件可以玩)。申请时的选校工作包括梳理学校和细化专业,找到与自己的匹配点。一般推荐“田忌赌马,分层次压”:

有保底,有中间选择和最高选项。具体根据个人情况和喜好在前6,前14,前22,前30,前50中合理选校搭配。

4.        

结果:申请犹如求爱,有三种结局:


第一种是单相思或不匹配或表现差被拒绝(要拒绝,最好快人快语,就怕墨迹了一个春天才说出来,急死人了,这期间都错过了好几个很不错的!:);


第二种是对方(外国法学院,下同)态度暧昧没有当时拒绝而表示让你再等一等(其实就是让你排队,如果对方被其心仪的其他人拒绝了,TA很可能会反过来接受你的爱,前提是你排位靠前,并且不停的写“情书”来证明自己是真心的,是潜力股,甚至不惜增加人证(推荐信),交出财证(补上申请前期天真地没有出示的财产证明)来表达你的持续爱慕。当然啦,结果可能意外获得垂青,也可能被告知无缘牵手而彻底心碎:),然而,排队者中也有人获得“第三者”的录取,拒绝再等,果断离队。LLM(老流氓)申请中的“情感投资学原理”前两条告诉我们:


一、你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一个被追求者身上,否则,会死得很惨:),


二、你不要只排一个层级的队列(不要只盯着极品,多排几家不同层级的);


第三种当然是两情相悦,一拍即合。


实际上,如果你精心准备,戏剧性随时可能降临。有时录取扎堆,苦等奖学金,有时拒信如雨,有时柳暗花明。


其次,申请的整体规划很重要,需要作一个事项清单(Check list/to do

list)来做好统筹,然后,努力执行,积极跟进。以下是一些参考要素:

1.        

时间:一般从第一年9、10月到第二年4、5月份。其间,自己的每一件事,学校要求的每一项材料和事项,托福要求,推荐信份数,申请期限等等,都需要细化进时间和事项清单。

2.        

脑力:考试,成绩单,介绍信,个人申请等文书。。。都是些绞尽脑汁的事。

3.        

财力:It is a thorny problem,

always(总是一件棘手的事)。虽然你可以申请奖学金,但是,你仍然需要向学校表明:你具有一颗无私的时刻准备着贡献$$的巨“勇敢的心”,尤其在录取后,递上能让学校看了从喜爱你到彻底依了你的“存款证明”。


4.        

体力:申请从头至尾都是体力活,吃好睡好运动好,工作的还要工作好,很重要。

5.        

信息:USNEWS, LLMGUIDE, TOTOO,

寄托家园,也抽空来顶顶我的帖子:)。

6.        

心态:任何时候,无论什么艰难险阻,别轻易放弃。Sometimes, your final decision is a compromise between

your taste and the cost(最后的决定可能是品味和成本之间的妥协)。


再次,深入一点分析申请中的几个方面:


1.关于PS(个人陈述)


Please tailor your PS to each school/program:

不要用一个模板应付所有学校(试问求爱表白信能群发么?),否则,后果自负!:)


与简历不同,各法学院网页极少教大家写PS,却从反面列出了一些DON'TS(不要这样写)的例子(我回锅了一下):

(1)24年前,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我低调地降生在贫瘠的大草原上一间价值300万的别墅里。。。

(2)当我7岁的时候,认真地观看了一部有关律师的片子,名子好像叫BOSTON

LEGAL(不会吧,这么小就看波士顿律师!?这个很多成人笑话的,估计记错或者写错啦;还有一种可能——破解了父母设置的电视频道限制。。。),当即决定:自己要成为一名律师!

(3)我热爱芝加哥,因为从小就喜欢乔丹和公牛队,现在是螺丝的终极粉丝,奥巴马也喜欢芝加哥和公牛。。。(且慢!确信录取委员都是公牛铁杆球迷?要不然,除非他们当天庆祝七年一遇的集体加薪喝高了,否则,你很可能挂了)。曾经有PS上来就大谈M.J.(音乐巨人),把学校和教授晾一边,结果不出所料,这一申请的团状形态很快就被办公室的垃圾箱高兴地抢先录取了。如果你声称是某教授的粉丝,倒是招人喜欢,但是,请确保该教授还在学校法律教授名单中,要是2年前就被挖走了,你就玩儿大了。


实质上,PS(个人陈述)在申请中的江湖地位可与TOEFL分数和GPA(成绩)平起平坐,如果在录取武林大会上,你之前没有炼就GPA3.8/4的九阳神功,更不懂内外资大所数年才能修炼成的六脉神剑,也不会佛山无影脚(国外交流或大所实习等),甚至连TOEFL的葵花宝典也只练到7、8成的样子,此种危急关头,PS甚至能起到乾坤大挪移的神奇功效。请务必确保你的PS除了有清晰简明的逻辑,良好的英语表达和真挚动人的说服力(感情真挚的底限是暗示对方:要不答应你就殉情:),避免出现DON'TS这样天真烂漫的离题写法。内容上,关键要表达你的浓厚兴趣、学业学术实力、课外活动实习、工作经验成就、将来职业追求与对方学校及其项目的匹配程度。


如果PS个人陈述能打磨得像绿色天鹅绒衬托着钻石一样熠熠发光,让录取委员们怦然心动甚至心动不已,录取信就到手了;如果让他们心痒难舍欲拒还迎,至少有机会进入Wait

list(候补名单);如果让人无动于衷或不知所云,八成就GAME OVER了。


2.关于你国内法学院排名是否可以和美国法学院排名划约等号的问题


一般认为,北大人大中政等专业排名前列的学校学生,可以争取到排名前列的美国法学院。尤其毕业后在内资大所做涉外业务或外资所工作几年的牛人,可以直接锁定前14乃至前6。理论上,国内越好的学校越容易争取外国好学校,但,就申请LLM来说,除了非常好的那几所国内法学院,其他国内法学院差别很可能没有想象那么大。毕竟,学校只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无论所占的权重比例是20%或40%),其他很多参考因素绝对重要,例如,GPA,实习,国外交流,TOEFL,工作能力,其他成就。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后者甚至更重要。关于学校这一点,芝加哥大学教务主任的观点也可供参考(尽管原话是针对法律博士JD的):


Chicago Law is rumored to place a stronger-than-average emphasis on the

strength of an applicant’s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 — an allegation that Dean

Perry denies. “I wouldn’t say we put an overemphasis on the undergrad

institution, because we have such a broad range represented. I really feel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good schools out there that can prepare students for law

school. The students need to avail themselves to a good education and I feel

that that can happen in a lot of good academic settings.”

(来自USNEWS,

一言以蔽之:不仅哈耶斯,校校出人才)


总的来说,国内很多法学院,律所和公司等机构都能培养和锻炼出有能力的人,所以,只要有不错的学术学业或实习工作表现,一切皆有可能。从一些已知数据上分析,不少前14、前30和更多的学校对中国一些律所以及很多学校的基本信息心里有底。因为,此前已经有很多届毕业生或者工作者去申清就读。一些学校录取委员会在录取时,隐性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能存在的。比如,很多此前学校、律所或者机构的学长学姐去了该校,混得蛮好,于是,此后同一学校、律所或者机构锻炼过的表现也不错的后来者,相对可能容易受到亲睐,至少认可,但这个观点也只是假设,待证。


3.关于录取委员会考虑的因素/录取标准


范德堡的网站能给我们最明确的启发(各大法学院录取时无非是权重不同,要素就这些),


a. Previous legal experience (如果有的话,包括实习)

b. Areas of interest

(看专业、工作经验方向、未来规划和感兴趣领域是否匹配)

c. Academic work (成绩, 个人排名, 课外活动)

d. Letters

of reference (两三个最熟悉你学业学术和工作表现并愿意作推荐的人,如果有校友推荐信,加分)

e. Scholarly publications

(如果有的话)

f. Writing samples (如果有要求的话)

g. Proficienc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OEFL)


除上述参考因素(似乎只字未提此前讨论的国内学校及专业排名,难道忘了?),我再补充几点:

h. 申请时展示的英语运用能力水平的高低(quality:

accuracy, persuasive, etc.),包括以下主要范围:

(1), 申请文书等,

(2),

一些加入申请材料的邮件和文件,例如,复活申请邮件和材料,

(3), 可能的面试;


i. 你的就业前景和职业规划。不防告诉学校,自己前途无量;牛一点的,甚至直接说发录取吧,咱学完回国就做PA(趴)

,学校一看这么牛,赶快招了。


j. 其他非主流闪光点(shining point)、特别之处(which can make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a

dynamic law

community)。例如,范德堡前年有一个就读的老流氓在斯里兰卡的孤岛或哪个岛上生活了2年,这样独特的经历,必然带来有趣的话题。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再也按耐不住,想问他在“魔兽世界”中的表现堪称“god-like”(神一样的),甚至“oh,

sheet”

级别(就是对手一见到,就崩溃得一声叹息),算不算一个闪光点?这里弱弱的建议:稍微做个调查,看看“麻绳”理工有没有和法学院合办法律游戏或者游戏法律这样的有趣项目:)。其实,芝加哥等法学院也表明,选人(可类推LLM)不光看你的学业,也关注你的特质、经历中能给课堂和该校的法学生态带来贡献的闪光因子。对于非主流闪光点的挖掘,申请时我们很多人容易忽略。如果发现,应评估价值,及时塞入简历或个人陈述。


本篇总结:探路,小马过河,深浅自知;定位,梦的解析,以史为鉴,可知得失;选校,一门艺术,让人着迷,等学会时,发现为时已晚;申请,千头万绪,让人抓狂;规划,让思路清晰,步伐敏捷;排名,曾经的浮云,再次被估值,有时只运用几个简单阿拉伯数字,就能让人升天,让人入地;PS个人陈述,乾坤大挪移秘籍;录取,类似命运魔术,一门综合表演,观者有人狂喜,有人“断气”。本篇是帖子的核心,归纳了自己两年申请的思考和经验,希望能对后面申请者有所帮助。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郭老师和甘老师有效的工作。我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大家学习、申请有需要探讨交流的,可伊妹儿我([url=]

href="mailto:wangflygang@hotmail.com">wangflygang@hotmail.com[/url])。




(三)2010冲锋号:豪赌和复活秘籍(结束篇)


引言:

戏剧分为悲剧和喜剧,卓别林说过,用放大镜看人生,人生将是一场悲剧,用望远镜看人生,人生则是一场喜剧。这句话,同样深刻地揭示了很多人(包括我)的申请历程.


戏剧性,人生调味品,就像一盘菜里加上后劲慢热的辣椒,让吃者舌头着火,满头大汗,热泪盈眶,结果,要么觉得很过瘾,要么痛不欲生。说到申请,有时你觉得胜券在握,却鸡飞蛋打;当你熬夜啜泣品味绝望,却发现命运为你开起了另一扇窗,并送来早晨、阳光。


当我同时收到纽约大学和哈佛的录取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隐约忘了申请过哈佛,看来人品大爆发了:

),我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手脚也无法动弹,想高声呐喊,话却卡在桑字眼。我使劲掐自己,结果发现:完了,没感觉——Oh, sheet. It happened in

my dreams!Again!


从头说起,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我的2010年申请,那就是——豪赌。赌徒的心态,要么丧失理智,要么理智丧失,更有甚者丧失恐惧而敢于直面暴风雨般的拒信,我却兼而有之。尤其一开始,有那加州保底,我蛮横地申请了前14中的9所,还申请了地理位置销魂但录取几率断魂(神鬼莫测)的加州洛杉矶分校,外加去年让我心有不甘难以释怀的范德堡,愚蠢地放弃了申请其实很般配也很适合在一起的波士顿和乔治华盛顿。


赌徒的命运必然和戏剧性喜结连理,而不顾前途多桀。


1月份,当我预定西北的SKYPE面试时,发现未来2个月内的上千个时段(每段半小时)全部被预定一空,立刻断定是恶作剧:肯定有人定光了所有面试,阻止别人。我决定,马上写一封信给学校,要求彻查此案。5分钟之后主动放弃了这个想法,主要担心:

万一自己错了,会不会被录取委员会直接定性为推理能力低下,甚至暴露自己Mentally

Challenging(智力不足),那可不。。。紧接着,我意识到:完了,起码要等3个月以后才能面试。幸亏,后来定上了3月中旬,还是吓出一身冷汗。变态:这种几千人申请竞争面试的恐怖感觉一直挥之不去(it

is a daunting feeling lingering in my mind)。


2月初,忽然收到一封NW陌生地址的幽灵邮件,声称:其实你不一定要参加SKYPE面试的,要不写个DIAGNOSTIC

WRITING(测试性写作)也行,24小时内回复有效。真的假的,我觉得还是面试靠普,不予理会。问提是,第二天夜深人静,有点小失眠(当时离回复期限3小时),思前想后5分钟,觉得再也熬不下去了,写就写,要死要活,趁早!突然从床上翻身坐起来,梦游似的炮制了一篇600多字的、自我感觉良好但逻辑未经验证的案例分析,立刻提交。回到床上,倒下睡去。


2月底,一天早上,我终于等到了期待已久的NW来信。关键词搜索了足足30妙,没看到glad(高兴)或regret(遗憾)的近义词;却发现,我的名字第一次和一个美丽修长的、让我的思考节奏慢下来的很面熟的中学词汇联系在一起:WAITING

LIST(候补名单)。。。那一刻,将被永远定格:被TOEFL数次折磨、正在艰难恢复中的我,被快过期的面包(早点)塞满了牙,被震惊赛满了嘴巴;绝望窒息了心脏,呆滞渗透了目光;空白填补了大脑,只蹦出一句:我靠!我开始使劲掐自己,结果发现:完了,真TM痛!那一刻,就觉得,最喜爱的也是最可能的一个,拒绝了我。各种挫折感迅速汇聚到一起——那扶不起的阿斗TOEFL分数;神经质的梦游案例分析;追求未遂的推荐信;个人主义膨胀后急功近利的赌徒做法——在看到候补名单的刹那,外加屁股刚才被掐的剧痛情况下,各种挫折感、绝望感、失落感瞬间凝聚成了一个纯粹的杯具!




最大希望,没了;所有努力,费了。


往往过了崩溃的时刻,人才能冷静下来。3分钟之后,带着绝望感,我把学校的项目和自己的申请资料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行间距、左右对齐足足看了4遍,想看看自己到底哪一点配不上?结果发现:当时群发时用的表白信(个人陈述模板),确实没有反映出我和对方的般配性。。。带着沉重的绝望感,我开始疯狂挖掘个人经历和最近学习的“新有”闪光点和“潜在”闪光点,写出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二次表白信,信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真心诚意和并不气馁的持续爱慕之情,而且发了毒誓(你肯定知道对方期待什么——一个必不可少的承诺:非他不嫁/非她不娶什么的,否则。。。:),这一次,发送邮件之前至少修改了5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郁闷。。。)。之后,根本来不及郁闷,就马不停蹄找到校友,写出推荐信(peer

recommendation)。总之,能想的,都想了;能做的,都作了,就是为了,不新增后悔。。。


最后,不报希望了,去南加州,可惜,白白浪费了一年努力。


大约郁闷了9天零3个小时16分钟之后,出现一段小插曲:很蹊跷,我又收到另一封西北陌生地址的幽灵邮件(想起上次被引诱我写作,就火大!),奇怪的是,这一封态度有所不同,就感觉该邮件以调戏的口吻欢迎我去芝加哥,并且送了一个私人密码去参观他家网站。我登录之后,看了两眼,深感憎恶:神经病,又不录取,还大肆广告各种八卦细节(什么选择TA的N个理由,吐。。),没见过这样肉麻的,没时间也没心情,不看!关掉网页后,忘了立刻删除该邮件。因此导致,第二天早上,又看了一遍,我的心开始飘忽,反复嘀咕:不录取,为什么欢迎我,还给了我密码,能看隐私信息的,难道。。。这一次,我明智地轻轻掐了一下左脸,有疼痛的感觉:正常!

经查询,很快证实:我,3天前,复活了!但学校的确没有发送录取邮件,也绝对没有通知过更新的决定——再反过来想了想:干得漂亮!这样学校某些人不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让一部分人错过回复期限,即逃脱炼狱的机会,从而彻底完蛋。不是么?我只差一天,就险遭毒手!然后,难道就是把名额送给那些传说中天天给录取委员会邮寄糖果的、人品超好但前途不大的候补人选Waitlistees。。。


复活的感觉真好:Life is suddenly full of possibilities,但是,


但是,快乐总是短暂而肤浅,痛苦却漫长而深刻。尤其当你得到渴慕已久的对方亲口答应之后,高兴才不到3天,就发现对方来信中还回味悠长地提到了“聘礼”——而它远远超出你的预算、预期。你自责,表示无法原谅自己赚钱太少,存钱理财无道;而那个身在海外的明眸善睐者,虽然此前投来关怀的眼神,但在这个问题上,却一点也不善解人意!(你心里的责怪情绪,开始一阵儿一阵儿的。。。:)


上帝是公平的,不会给人十全十美的幸福,往往给了此(录取)就不给与彼($$),除非你是上帝的宠儿,或者幸运地申请到西太平洋的某个大学(玩笑,我坚信:校校出人才:)


复活秘籍(来自未必充分的网络调查Research):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被Wait

list沾上即Waitlisted(简称“被微”,跟微博没有任何关系),一点儿也不好玩:这绝不是一项有趣的游戏;但对于法学院来说,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生意。当你首次被微时,顿感震惊(How

come?);收到第二封被微信之后,非常悲情(Really? );收到第三封时,开始疯狂(Sheet!)。。。


孙子兵法告诉我们,战争之前,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类似相亲,决定是否和对方拍拖——打一场貌似很Soft的战争——之前,不要急于答应:),战争前夜要乔装打扮探知对方底细(做尽职调查:法律界俗称“DD“)。DD之后,我才发现,Wait

list只是一个化名(就像《谍影重重》里波恩的身份),它原来有个曾用名,叫Admissions

Purgatory,意思是:录取炼狱或暂时苦难!这一下,你开始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了吧(Everything that seemed irrelvant

starts to make sense。。。:)


看来,我们有必要通过几个问题,进一步认识这个Waitlisted(被微):


(1)        

为什么有这个欺人太甚东西,一点都不和谐!

在时代背景下来考虑,就比较好理解:主要是因为三角恋和多角恋太流行、太普遍。身在海外的对方非常明白:距离不仅产生美,而且让人心碎,进而Betray(背叛);对方还认为,人性本恶,故而存在:分头表白,到处求爱。为了确保未来的班级人数,学校专门制作了数据模型,计算出过去几年有多少人口是心非:匆匆表白却移情别恋,又有多少人感情坚定却死于苦等。根据此概率,来预测今后的行情,当被被背叛的次数越来越多,物极必反,学校启动了报复性的“情人储备计划”(Waitlist邪恶降生)。。。


(2)        

为什么被储备被微的会是我?

要么你的表白申请太迟,以致被储备被微;

要么你的综合表现不错,但苦于对方求爱者甚多,你无法马到成功,轮为替补(如同NBA篮球队,很多先发主力球员很有天赋,这个世界人才暴多,你不得不叹服);

要么你的资质实在太好,让人担心“你真的会和人家一起过日子?"

因此,通过微你来考察你的真实意思(有待验证)。学校也谨慎提防花蝴蝶,怕错过那些真心实意的追求者。


(3)        

那么,有人要问了:Waitlistees(被微者)有排名么?可以打电话问么?

目前的信息说,没有排名。外国网站的解释是,录取是一个质的判断问题,每个人的特质和经验都无法量化,因此,不排名。不信,你就打电话问问。假如对方恭喜你排名"情人储备计划"第一名或第几名的话,我掌嘴,

愿闻其详:)。


(4)        

还有个问题,复活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一般认为,不同学校和/或不同年份不一样。例如,安娜堡、弗吉尼亚、杜克、两年微我的范德堡、还有加州洛杉矶这些学校项目较小,而且追求者大多比较坚定,喜欢美景和学术声誉,复活的数量少;而纽约(今年例外),波士顿等项目很大,复活的绝对数量也就多;康奈尔他们家的snail

offer(蜗牛录取信)贼慢,后期复活比例也不大。不过,绝大部分学校都存在着复活传说,例如,今年西北非常多的复活,中国同学可能近30%来自复活(项目虽好但巨贵,可能是主因)。


当然啦,从游戏就可以看出来,复活是一个艰难恐怖的历程,玩过魔兽等游戏、去过魔兽世界、看过指环王、喜欢吸血鬼系列的朋友知道,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人”帮你用招魂术复活,你的魂要回到一个阴森恐怖的墓地,把身体找回来(是不是有点后脊发毛:chilly

feel on the

spine。。。),才能复活;复活之后,再回到遥远的你的使命所在地的现实世界,一路上魅影重重,危机四伏,你可能会遇到死亡骑士、暗夜精灵、德鲁伊、巫师、狼人、吸血鬼、兽人、半兽人、巨魔、巨灵。。。(明显离题了!请原谅我的魔幻情节,很迷恋指环王和这些有魔力的名字)


回到现实世界,从技术上讲,大家在考虑如何复活时(how to get off the wait list),建议参考以下得失:


避免这样做(DON’TS):

(1)        

有人听说自己被纳入情人储备计划之后,天天送糖果给对方,有人则天天寄情书/写邮件/电话轰炸(屡试不爽的能让录取委员会充分感受他们纯朴幼稚气息或绝望抓狂情绪的有效手段)。曾有人寄了一把座位给录取委员会,要求换一个位置,结果被退回(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低效而过时的玩火方式,除了烧钱之外,还有一个绝妙好处:获得学校强烈关注,并且,把你从候补名单里认真找出来,清理掉)。

(2)        

有人打电话给录取委员会,宣告自己已经移情别恋,并退还不太合手的戒指(录取Offer);转而大力推荐另一位处于被微炼狱中的朋友小丽:夸其不仅GPA成绩很赞,而且才情出众,还会做饭。。。其无名指更是非常适合佩戴戒指;如果学校允许,巴不得直接转交给小丽。(多么乐于助人,顺便还能赚一个人情。这种迷人做法让人唯一担心的是,恐怕会对小丽产生负面推荐作用——“难道不是小丽要求这个nuts(果壳儿脑袋的人)来说情的么?”——录取委员很难不这么想。。)

(3)        

有人以乞求的口吻肯请身在海外的对方接受TA,并坦诚自己已经全盘杯具(被拒&悲剧)、伤心欲绝,这是TA最后的希望,此处略去眼泪N行。。。(可以没录取,但不能没自尊哪)

(4)        

找一些头衔出众的亲属、名人,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超强。(毫无意义的推荐信)

(5)        

善意提醒录取委员会,重复强调自己的GPA可是95/100,不是75/100;排名第3而不是33;实习一堆一堆的。(这无异于暗示:录取委员在看你的材料时魂不守舍,心不在焉。。。)

(6)        

有人很聪明地从本学校或者他校网站上截取、模仿甚至拷贝了有关项目描述信息。(非常专业,这样能直接体现出匹配性。不过,千万别忘了使出托福最重要一项技能:改写,即改头换面,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别人的观点。舍此不图,你就在向录取委员会展示一宗罪:“剽窃”)


提倡这样写(DOES):

(1)        

打电话,问问学校被微的原因,请问他们你提供什么方面的材料好一些(很多时候邮件或者附件信里,只是模糊告诉你,可以更新申请,提供你认为合适的补充材料)。

(2)        

最重要的是,在回复期限之前告诉对方,你的诚意和承诺(commitment),你对该项目有浓厚兴趣,并阐述浓度不减的主要原因(例如,该项目可以完成自己的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和职业规划这一完美拼图;该校地理位置让你魂牵梦绕,欲罢不能;深刻阐释:该校的使命陈述(mission

statement)和你的个人价值观惊人一致。。。:)。总之,请把复活申请看作一篇自我辩护词,坚定表达自己的优势和专一,说服对方接受你。表明你有别的录取,但是始终等待着;顺势承诺,如获录取,你选择对方。

(3)        

尽量不要重复PS和已经提交的材料,而发掘能证明般配性的“被遗忘”的闪光点。

(4)        

由于很多学校和美国就业市场明确了:LLM并非为获得美国长期工作机会设置的项目;如果你此前声称,毕业后有志在美国工作几年而让学校没有信心帮你实现目标的,可以考虑修改为,鼓吹自己回国有大把机会。(这一点可能有争议,虽然我这么做,但不确定是否真的起到过作用)

(5)        

补足申请文件中学校想看却轻描淡写,或模糊不清,甚至遗漏的点。例如,如果有不可掩饰的学术工作缺点,可能需要解释。常见的是,你的学习成绩呈下降趋势。


(6)        

更新学习、工作成绩。尤其是那些有说服力的,例如,个人加薪、升职、在地下血汗工厂成功实习77日后返回地表、亚太区大陆地区上海市区飞腾小区魔售争霸赛一等奖:)等等。

(7)        

如有必要,可以考虑补充一、两封有分量的推荐性。如果推荐人是所申请学校的老师或者毕业生,尤其可取。国内推荐人可能让你自己写好内容签字,但外国人一定不是,可以给他们一些介绍和参考信息。但,时间不等人,来不及的,赶快找别人。

(8)        

不宜过于频繁轰炸录取委员会,搞得别人焦头烂额。慎重起见,第二次更新材料,起码间隔一个周,第三次,可以更长一点时间。只做有用的更新:信息贵精不贵多,自己掌握好节奏和必要性。

(9)      

如果有其他同样好的、甚至更好的选择,及时终止、撤回该校申请:这无疑是相当积德的善举,救人于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