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草根公益人首入“两 会”呼吁ZF同行“冷思考”

已有 764 次阅读2013-2-1 13:45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加快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健全公益项目创投和招投标机制;探索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制度。”这几句话出现在ZF工作报告中,对社会组织来说意味着“注意力”、项目资金,以及行业空间。

  用“激动”、“振奋”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一点也不矫情,首次当选市政协委员的吕朝和郭小牧都这么说。出身“草根”公益机构的他们,亲历沪上社会组织的从边缘到主流的变迁。不论是ZF工作报告对社会组织的关注,还是从业者走进“两 会”的现实,都是对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建设参与者身份的肯定。然而,在为行业建设热潮欣喜的同时,他们还在做着“冷思考”。

  “借助社会力量开展群众工作”的益处

  “就像30多年前的民营企业一样,社会组织开始被知晓、被谈论、被接纳。”市政协委员、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郭小牧以前是一名中学老师,2002年到一家美国慈善机构工作,2007年创办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这段时间正是上海社会组织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从业者的心情和当年的民企人类似,“很兴奋也很疑惑。”

  市人 大 代 表、徐汇区房管局局长陈继刚对社会组织的价值颇有体会:近两年,上海出现不少从事住宅物业服务的社会组织,比如在徐汇区田林街道,一个叫“和房家园”的机构受街道委托为辖区所有小区提供物业管理指导,调解物业纠纷。由于社区需求强烈,机构人气很旺。

  陈继刚表示,这类合作让ZF主管部门看到“借助社会力量开展群众工作”的益处,他透露,徐汇区正考虑把社会力量引入旧住房综合改造事务。

  社会组织要学会向市场筹资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进程和ZF的职能转变步调一致。“ZF购买服务”便是ZF向社会组织让渡空间的典型操作。

  上海在2011年首次提出建立ZF购买服务机制。各区县纷纷出台相关措施,闵行、虹口等区每年拨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公益服务项目。

  “ZF资金的投向意味着一种导向,让社会组织在开发项目时更多关注目前社会尤其是基层社区最急切的需求。”市政协委员、上海恩派社会创新发展中心主任吕朝表示。

  从机构能力建设的角度,郭小牧不鼓励社会组织完全靠ZF招投标资金生存。她创办的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曾是招投标中标“大户”,“2011年拿了600万左右的ZF项目,那时机构收入有70%到80%来自ZF。2012年我们‘收缩战线’,更注重向市场筹资。”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